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网上笔会 > 原创散文

漫步陆水边

来源:     发布时间: 2024-08-02    作者: 欧阳安

因为汛期来临,也因为身体小恙外加懒散,有段时间没去大哥家了。大哥迁回库区五十多年,如今已八十高龄了,一生劳碌节俭不辞辛苦,因为父亲英年早逝,我等六兄弟均视其如父一般。现如今二哥三哥又接踵病殁,于是不免心有所系。也因为大哥家背山面畈临水而居,风景那边独好。

那山叫荆泉山,那畈叫袁家畈,而那水叫陆水,既称陆水河,又名陆水水库,还叫陆水湖。也就是这样一处所在,既没有城市的喧嚣,却又与城市的繁华无缝对接。

这个地方原本是我父母兄长们真正的故乡--金狮观欧阳家所在的相邻之地。上世纪六十年代,因为伟人毛泽东为了实现那“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宏伟蓝图,动议兴建长江三峡大坝。与周恩来、邓小平、陈毅、李先念、习仲勋等先辈经过慎重考虑,批准在陆水河修建三峡试验坝。于是,我家门口那条原本平淡无奇、与世无争的陆水河,在经过数十万鄂南人民肩挑背驮、挥汗如雨、人工夯筑10余年的奋战后,硬是筑起了当时的亚洲第一大黏土坝。

也就这样,库区一众山里人被动员迁了出去,他们或外迁至城区、立新镇锁石岭、黄龙、望山、荆泉山、月山等地,或投亲靠友、或外出经商。剩下的集中分两次移民到了陆水河下游那个叫柳山湖的地方,自此成为了畈里人。

柳山湖原系一片荒湖,为三国时期周瑜水军的阅兵场。库区移民至此后经历了办场--设乡--建镇的历史变革,其机构演变经过了4个阶段, 1969年,定名为柳山湖农场;1970年1月,更名为东方红农场;1970年10月,东方红农场并入赤壁公社;1984年分设为柳山湖乡;1987年8月,升格为柳山湖镇。如今的柳山湖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国家卫生乡镇、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国家森林乡村、湖北省文明乡镇、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湖北省文明村、湖北省宜居村庄、湖北省绿色示范村、湖北省综治维稳先进集体、咸宁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咸宁市平安创建先进乡镇……

24块国家、湖北省、咸宁市等金字招牌金光闪闪,格外耀眼。它们都刻在了有一个闪亮名号的美丽小镇——“诗里画里,移民故里”柳山湖镇。

我曾经追问大哥,为什么我们家没有移民去柳山湖镇时。大哥告诉我,柳山湖镇虽然也属于陆水河流域,与赤壁古镇相连,还与长江毗邻。又是长江三峡试验坝--中央直属陆水水库枢纽工程库区移民集中安置垦区,是全省最早整体搬迁、集中安置的移民建制镇,是湖北省仅有的两个移民建制乡镇之一,当时也是湖北省唯一的血吸虫疫区。父亲是比较富庶人家中的唯一男丁,虽然读过私塾,比较注重品行素养,却疏于劳动锻炼,身体情况又一直不是很好,所以没有选择移民至柳山湖。

我知道这肯定是借口,更多的恐怕还是难以言说的畏难情绪,因为任何事如果没有切身经历过,就根本无法体会到这荣耀加身过程中的无比艰辛!

参加工作后,我虽然做过多样工作、到过许多地方、有着对生活许多莫名的体验,却一直居住在离陆水三峡试验坝很近、那个叫鲫鱼桥巷的地方。

从鲫鱼桥出发前往大哥家,要经过长办施总枢纽管理局、走发展大道过陆水试验坝八号副坝、红旗桥华润电厂、左转赤通公路往崇阳方向,在快到四号路蒲纺二小时左拐,就是去往袁家畈的方向了。一路上两边的农房一栋比一栋时尚,越往里走,越显葱绿,满目尽是参差不齐的绿色,近前才知道有枇杷树、桔树、桃树、李树、桑椹等多树种和摇头晃脑的楠竹。

改革开放初,袁家畈曾先后建起了砖瓦厂、竹器工艺厂、纸箱厂、啤酒厂、袁家畈农庄等一众企业。一时间,原本冷清之地开始有了一些生气,大有欣欣向荣之势。只是这一现象最后却也只是昙花一现,最后只剩下了张家经营的那家袁家畈农庄一枝独秀。

袁家畈农庄的干煸刁子鱼菜品因为原生态野味一直以来都很有名气,不仅受附近蒲纺工业园区一众美食者吹捧,更是让陆水湖野生刁子鱼名声大噪,后来还成为了沿海城市居民盘中餐精品,甚至一鱼难求,比较稀罕!也因此,陆水湖中的鱼、水、山、竹、洞不知不觉中更显神秘。

文友徐泰屏因此撰文感叹:“陆水湖的水,涟涟如雾地缠绕在山的肩头;陆水湖的山,隐隐作态地沉湎在水的怀抱……在陆水湖,只要你脑中有想,心中有象,你就会把许多朦胧的色彩读成明丽的神光!”

陆水湖形成后,“湖似战盘藏百局,岛如棋子补千图”,湖面或开阔或狭小,狭似曲径通幽,阔成豁然开朗。可从袁家畈任何一个地方划小舟随碧波荡漾,也可乘飞艇直达竹岛、鸟岛、龟岛、桔子岛、麋鹿岛、桃花岛、温馨岛、民俗岛、好汉岛、三国岛等800多座岛屿。湖中每个岛屿都形态迥异,似翡翠般镶嵌在万顷碧波中。最大岛屿近2平方公里,最小的如一叶扁舟。水中有岛,岛中有水,山清水秀,岛绿天蓝,使美妙动人的陆水湖显得风情万种。

夏浴陆水湖,感觉湖水之温柔爽贴,更是妙不可言。在陆水的滋养下,如今的袁家畈乃至整个赤壁都显得格外的自信和体面,甚至,让每一位漫步在陆水湖景区的游客,内心动辄涌起难舍难离的百般情愫——于我,更是如此!潜藏于心底的那份狂热,更是不由自主地默化成些许傲骄。

这样的狂热、傲骄,我知道,皆因我是在陆水河边出生、长大之心理在作祟。只是这种狭隘和感性,是不是唯独我才根深蒂固呢?

被陆水三峡试验坝拦腰切断的陆水河,下游有四十余公里的水道流入长江。这中间,有3座铁路桥、2座高速公路桥、1座观光步行桥、陆水一桥、陆水二桥、东洲大桥等11座桥梁横跨其上。这些桥梁各领风骚数年,开启了一个又一个年代的经济风向标。在这些桥梁中,主坝与蒲圻铁路桥之间那几个残存桥墩尤为打眼,据说是1938年日本人在侵占古城蒲圻时留下的罪证。

陆水河在流经赤壁城区时,在蒲圻古城长久的逼视下,日新月异之后将一河两岸的风景锁定为两串冰糖葫芦似的网红点,让众多早起跑步、饭后“百步走”的少男少女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频繁光顾那河边栈道;让广场舞大伯大妈们从此不再喜欢广场了,总在早晨或傍晚找借口来到迎薰门、拱极门、通汇门或聚奎门门外,或东洲桥、步行桥、陆水一桥、二桥等桥下那些宽敞的地方,极尽超萌的舞姿秀出很多让人惊掉下巴的动作,一任南来北往的汽车、火车、高速列车惊慌不已。

生活多姿多彩,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爱好追求都不近相同,我们任何人都无法左右他或她的兴趣爱好!

而我每每总是步履匆忙,在经过时只是微微一笑后,然后凑近那些“姜太公”们的身边,与他们聊些鱼或渔的趣闻。偶尔还会听到一些关于蒲圻古城的旧闻,每每让人遐思神往。

蒲圻古城又名蒲圻石城,它位于赤壁市区蒲圻办事处境内的陆水河南岸,修筑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是湖北唯一尚存的青条石垒筑城址。

相传蒲圻古城前身是三国吴鲁肃修筑的粮城,系东吴屯粮草之处,又称营里土城。这一说法准确与否,姑且不论。但根据清同治版《蒲圻县志》中合县总图和城厢团图对当时古城位置和周围环境的描述,古城四面环山,陆水环抱,十分符合古代城市背山面水的建造特点。城外山丘起伏、林木茂盛,丰财山、幽兰山、龙翔山、金鸡山、行将山、凤凰山、马鞍山和望山等将古城环抱,为古城形成了天然屏障。古城选址于此,确实既有利于军事防御,又有利于休息生息,看来鲁肃曾经在此筑粮城并非空穴来风。

陆水河河道由南向北,尔后折向西。之后不久,在马鞍山山上那座峨石宝塔的指引下又转向北奔赴长江。峨石宝塔修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峨石宝塔在蒲圻古城西郊马鞍山巅。塔体由青石糯米粉浆垒筑而成,塔高19.7米,塔基呈八棱形,由塔顶、塔身和塔座三部分组成,塔高七层,游人可登上五层;塔座高1米,四周有石质附栏(已毁损),塔身从底层中部开始内收了3厘米,第二层、第三层、第五层、六层均有塔门。第四层有圆形窗棂,亭式顶上莲花座,以上为莲花状白玉宝珠。从底层的塔门可进入塔内,门顶有“云起处”,进入塔内正对神龛、透雕、浮雕,工艺精细,塔内有石阶螺旋而上到第三层,其四壁有楷书“道光十六年知县劳光泰倡建谢上恩陈修荣陈逢清监工”。内顶有太极八卦图。因塔边褐岩上有“峨石”二字而得名。塔下崖石峭壁,陆水回旋,形成有峨潭。如今潭边已有栈道,并巧妙地劈出了登山的石阶,虽然陡峭,却也绝对安全。

据《蒲圻县志》记载:“清末塔周有‘观澜阁’、‘上峨厅’、‘下峨厅’和‘三峨书屋’等建筑,做工精巧,异常壮观。”还有一道园山门,山门两侧,书有蒲圻乡贤张开东先生五世孙张霆若的一副楹联:“浮屠倒影鱼穿塔,游客登山鸟唤人”。

遗憾的是,这些已是荡然无存,让人们无处寻觅。每每至此,我总觉得有所怅然,又有些期待!

之于久负盛誉的长江葛州坝、三峡水电站,大家肯定都不陌生。而提起陆水试验坝,恐怕绝大多数人都还比较陌生甚至一脸的茫然。众所周知,长江是我们中华大地上一条动脉血管,而我故乡陆水河说穿了也就是一条极细小的毛细血管。然而,也就是这一条又一条的如陆水给予长江提供着给养,才使长江形成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恢宏气势。这话虽然不免有些唐突,且有伤尊严之嫌。但却很现实,而我又何敢如此冒昧在此“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呢?!

读高中时,历史老师不仅教了中国历史知识,也曾专门为我们讲述过一些地方志史料。虽然比较笼统,架不住好奇,通过相关阅读报刊并结合民间口口相传,后来,我才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原来,在新中国成立前,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也曾对陆水流域进行过查勘,拟开发水电资源和灌溉农田,由于国民党政府财力用于内战,无力实施陆水水库的修建。因此,建设陆水水库只是“纸上谈兵”了一回。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大兴水利,根治水旱灾害,兴建陆水水库一事提上了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当时的上级主管部门--孝感专署水利局(新中国成立初,蒲圻县隶属孝感专区)对陆水流域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查勘、调查研究后,才选定了陆水水库的坝址。并于1958年向湖北省水利厅、国家水利电力部提出了《陆水流域规划报告》草案。随即进行勘测设计,由蒲圻县筹备施工事宜。

1958年3月23日,党中央在成都开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意见指出:“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两方面考虑,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现在应当采取积极准备和充分可靠的方针”。会后,毛泽东主席乘“江峡”号轮由重庆东下,视察了长江三峡,提出了“在三峡建设一个大水闸,又发电,又便利航运,还可以防洪灌溉……”伟大构想。

就这样,为长江三峡大坝作试验的陆水水利枢纽工程于1958年10月破土动工了。历经过人海战术和专业施工,到1974年基本完工,累计完成土石方364.89万立方米,混凝土22.94万立米,原设计总投资8650万元,实际耗用工程投资8265万元全部为国家投资,如果现在建库,最少也要10亿元。

陆水试验坝由一座主坝和15座副坝及电站厂房、灌溉渠道、升船机等建筑物组成。工程创造了中国水利史上第一次使用大块体预制安装筑坝的施工方法,并完成了简易干运垂直升船机、水库拦鱼设施、电站控制技术、微机实时应用、流域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大坝测压管水位遥测系统以及包括葛洲坝17万千瓦机组转轮叶片中间试验等200多项科技试验。

在某种程度上讲,没有陆水大坝的系列试验,就不会有后来葛洲坝乃至三峡大坝的成功建设。因此,人们形象地誉称:陆水试验坝是葛洲坝的父亲,三峡大坝的爷爷!

三十多年前,我出差四川返回故乡,自成都乘火车抵达重庆,在朝天门码头登船,历时三天两夜顺江而下武汉。第一次领略了长江三峡的魅力后,我自此开始有了一段百般纠结的心路历程。

彼时,刚好乍暖还寒正值春雨绵绵,相比于晴日,应该是多了几分萧瑟。那几日,我几乎整个白天都呆在船舷边或顶层甲板上听那“两岸猿声啼不住”的不绝唱声,观那“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一路胜景。一个人,静静地感悟那时而宽阔猛然时而窄逼的水域,在经过奉节白帝城时,才蓦然惊悸于杜甫的《登高》意境中,感同身受着那种“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磅礴气势。在轮船经过葛洲坝船闸时,又突然觉得《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中的“芝蔴开门”奇观似乎正在人间重现!

自此之后,我开始对故乡陆水河和自身的渺小开始进行了认真的审视。若干年后才真正明悟:伟大与渺小其实只是在一念之间,伟大有伟大的理由,而渺小其实也有其不可或缺的诱因。

自此,我才认真阅读故乡。才真正了解到:陆水河的史迹,大抵可以溯源到18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这年份久远得实在让人无法想象。不过,这应该不是无稽之言。诸多史料证明,其实在有人类出现之前,这一片水域就已存在,只不过,那时候,陆水并不叫陆水罢了!

陆水河其实只是隽水河中下游段。隽水河发源于湘鄂赣三省交界的通城县幕阜山北麓,源头在通城县马港镇高峰村境内,横穿鄂南的通城、崇阳、赤壁,在嘉鱼西北角隅注入长江,全长365公里。隽水河流入蒲圻(今赤壁)境内改名陆水河,据说是因为三国时期的东吴水军统帅陆逊慧眼独具,看中了它的战略地位和秀山丽水,在这里安营扎寨,训练水军,使之成为了中国最早的海军基地。同时,加上有诸葛亮先生的推波助澜,在长江边的赤壁矶头设祭台、拜东风、“草船借箭”,这样一来,才使得吴蜀联手打败了曹操八十万大军,成就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赤壁大战”经典战例。就这样人们为了纪念陆逊,改隽水河中下游段为陆水河。

之后,东晋时期的著名道人葛洪偕家人在此结庐炼丹数十载,留下了炼丹井、炼丹灶、捣药碓臼和万亩野樱花在陆水河北岸的丫髻山中。再后来,就是陆水试验坝的建造和湖边那个曾经显赫耀眼的十里纺织城风声鹊起和逐渐凋零的一系列故事。

历史何曾如云烟?原本,赤壁人民的幸福是有来历和故事的,并且,源远流长又烟波浩渺!

在这一方浩渺烟波中,我不止一次地走近陆水、聆听陆水、品读陆水,倾力追寻她与生俱来的“三国文明”因子,以及在她的文明的辐照下,那些似乎从未走远的人物和故事。

可是,这一切的一切又谈何容易啊!

上一篇:春兰

下一篇:冬韵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1号 湖北省作家协会 电话:027-68880685
Copyright @ 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www.hbzjw.org.cn
技术支持:湖北日报网

漫步陆水边

来源:     作者: 欧阳安
发布时间: 2024-08-02

因为汛期来临,也因为身体小恙外加懒散,有段时间没去大哥家了。大哥迁回库区五十多年,如今已八十高龄了,一生劳碌节俭不辞辛苦,因为父亲英年早逝,我等六兄弟均视其如父一般。现如今二哥三哥又接踵病殁,于是不免心有所系。也因为大哥家背山面畈临水而居,风景那边独好。

那山叫荆泉山,那畈叫袁家畈,而那水叫陆水,既称陆水河,又名陆水水库,还叫陆水湖。也就是这样一处所在,既没有城市的喧嚣,却又与城市的繁华无缝对接。

这个地方原本是我父母兄长们真正的故乡--金狮观欧阳家所在的相邻之地。上世纪六十年代,因为伟人毛泽东为了实现那“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宏伟蓝图,动议兴建长江三峡大坝。与周恩来、邓小平、陈毅、李先念、习仲勋等先辈经过慎重考虑,批准在陆水河修建三峡试验坝。于是,我家门口那条原本平淡无奇、与世无争的陆水河,在经过数十万鄂南人民肩挑背驮、挥汗如雨、人工夯筑10余年的奋战后,硬是筑起了当时的亚洲第一大黏土坝。

也就这样,库区一众山里人被动员迁了出去,他们或外迁至城区、立新镇锁石岭、黄龙、望山、荆泉山、月山等地,或投亲靠友、或外出经商。剩下的集中分两次移民到了陆水河下游那个叫柳山湖的地方,自此成为了畈里人。

柳山湖原系一片荒湖,为三国时期周瑜水军的阅兵场。库区移民至此后经历了办场--设乡--建镇的历史变革,其机构演变经过了4个阶段, 1969年,定名为柳山湖农场;1970年1月,更名为东方红农场;1970年10月,东方红农场并入赤壁公社;1984年分设为柳山湖乡;1987年8月,升格为柳山湖镇。如今的柳山湖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国家卫生乡镇、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国家森林乡村、湖北省文明乡镇、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湖北省文明村、湖北省宜居村庄、湖北省绿色示范村、湖北省综治维稳先进集体、咸宁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咸宁市平安创建先进乡镇……

24块国家、湖北省、咸宁市等金字招牌金光闪闪,格外耀眼。它们都刻在了有一个闪亮名号的美丽小镇——“诗里画里,移民故里”柳山湖镇。

我曾经追问大哥,为什么我们家没有移民去柳山湖镇时。大哥告诉我,柳山湖镇虽然也属于陆水河流域,与赤壁古镇相连,还与长江毗邻。又是长江三峡试验坝--中央直属陆水水库枢纽工程库区移民集中安置垦区,是全省最早整体搬迁、集中安置的移民建制镇,是湖北省仅有的两个移民建制乡镇之一,当时也是湖北省唯一的血吸虫疫区。父亲是比较富庶人家中的唯一男丁,虽然读过私塾,比较注重品行素养,却疏于劳动锻炼,身体情况又一直不是很好,所以没有选择移民至柳山湖。

我知道这肯定是借口,更多的恐怕还是难以言说的畏难情绪,因为任何事如果没有切身经历过,就根本无法体会到这荣耀加身过程中的无比艰辛!

参加工作后,我虽然做过多样工作、到过许多地方、有着对生活许多莫名的体验,却一直居住在离陆水三峡试验坝很近、那个叫鲫鱼桥巷的地方。

从鲫鱼桥出发前往大哥家,要经过长办施总枢纽管理局、走发展大道过陆水试验坝八号副坝、红旗桥华润电厂、左转赤通公路往崇阳方向,在快到四号路蒲纺二小时左拐,就是去往袁家畈的方向了。一路上两边的农房一栋比一栋时尚,越往里走,越显葱绿,满目尽是参差不齐的绿色,近前才知道有枇杷树、桔树、桃树、李树、桑椹等多树种和摇头晃脑的楠竹。

改革开放初,袁家畈曾先后建起了砖瓦厂、竹器工艺厂、纸箱厂、啤酒厂、袁家畈农庄等一众企业。一时间,原本冷清之地开始有了一些生气,大有欣欣向荣之势。只是这一现象最后却也只是昙花一现,最后只剩下了张家经营的那家袁家畈农庄一枝独秀。

袁家畈农庄的干煸刁子鱼菜品因为原生态野味一直以来都很有名气,不仅受附近蒲纺工业园区一众美食者吹捧,更是让陆水湖野生刁子鱼名声大噪,后来还成为了沿海城市居民盘中餐精品,甚至一鱼难求,比较稀罕!也因此,陆水湖中的鱼、水、山、竹、洞不知不觉中更显神秘。

文友徐泰屏因此撰文感叹:“陆水湖的水,涟涟如雾地缠绕在山的肩头;陆水湖的山,隐隐作态地沉湎在水的怀抱……在陆水湖,只要你脑中有想,心中有象,你就会把许多朦胧的色彩读成明丽的神光!”

陆水湖形成后,“湖似战盘藏百局,岛如棋子补千图”,湖面或开阔或狭小,狭似曲径通幽,阔成豁然开朗。可从袁家畈任何一个地方划小舟随碧波荡漾,也可乘飞艇直达竹岛、鸟岛、龟岛、桔子岛、麋鹿岛、桃花岛、温馨岛、民俗岛、好汉岛、三国岛等800多座岛屿。湖中每个岛屿都形态迥异,似翡翠般镶嵌在万顷碧波中。最大岛屿近2平方公里,最小的如一叶扁舟。水中有岛,岛中有水,山清水秀,岛绿天蓝,使美妙动人的陆水湖显得风情万种。

夏浴陆水湖,感觉湖水之温柔爽贴,更是妙不可言。在陆水的滋养下,如今的袁家畈乃至整个赤壁都显得格外的自信和体面,甚至,让每一位漫步在陆水湖景区的游客,内心动辄涌起难舍难离的百般情愫——于我,更是如此!潜藏于心底的那份狂热,更是不由自主地默化成些许傲骄。

这样的狂热、傲骄,我知道,皆因我是在陆水河边出生、长大之心理在作祟。只是这种狭隘和感性,是不是唯独我才根深蒂固呢?

被陆水三峡试验坝拦腰切断的陆水河,下游有四十余公里的水道流入长江。这中间,有3座铁路桥、2座高速公路桥、1座观光步行桥、陆水一桥、陆水二桥、东洲大桥等11座桥梁横跨其上。这些桥梁各领风骚数年,开启了一个又一个年代的经济风向标。在这些桥梁中,主坝与蒲圻铁路桥之间那几个残存桥墩尤为打眼,据说是1938年日本人在侵占古城蒲圻时留下的罪证。

陆水河在流经赤壁城区时,在蒲圻古城长久的逼视下,日新月异之后将一河两岸的风景锁定为两串冰糖葫芦似的网红点,让众多早起跑步、饭后“百步走”的少男少女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频繁光顾那河边栈道;让广场舞大伯大妈们从此不再喜欢广场了,总在早晨或傍晚找借口来到迎薰门、拱极门、通汇门或聚奎门门外,或东洲桥、步行桥、陆水一桥、二桥等桥下那些宽敞的地方,极尽超萌的舞姿秀出很多让人惊掉下巴的动作,一任南来北往的汽车、火车、高速列车惊慌不已。

生活多姿多彩,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爱好追求都不近相同,我们任何人都无法左右他或她的兴趣爱好!

而我每每总是步履匆忙,在经过时只是微微一笑后,然后凑近那些“姜太公”们的身边,与他们聊些鱼或渔的趣闻。偶尔还会听到一些关于蒲圻古城的旧闻,每每让人遐思神往。

蒲圻古城又名蒲圻石城,它位于赤壁市区蒲圻办事处境内的陆水河南岸,修筑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是湖北唯一尚存的青条石垒筑城址。

相传蒲圻古城前身是三国吴鲁肃修筑的粮城,系东吴屯粮草之处,又称营里土城。这一说法准确与否,姑且不论。但根据清同治版《蒲圻县志》中合县总图和城厢团图对当时古城位置和周围环境的描述,古城四面环山,陆水环抱,十分符合古代城市背山面水的建造特点。城外山丘起伏、林木茂盛,丰财山、幽兰山、龙翔山、金鸡山、行将山、凤凰山、马鞍山和望山等将古城环抱,为古城形成了天然屏障。古城选址于此,确实既有利于军事防御,又有利于休息生息,看来鲁肃曾经在此筑粮城并非空穴来风。

陆水河河道由南向北,尔后折向西。之后不久,在马鞍山山上那座峨石宝塔的指引下又转向北奔赴长江。峨石宝塔修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峨石宝塔在蒲圻古城西郊马鞍山巅。塔体由青石糯米粉浆垒筑而成,塔高19.7米,塔基呈八棱形,由塔顶、塔身和塔座三部分组成,塔高七层,游人可登上五层;塔座高1米,四周有石质附栏(已毁损),塔身从底层中部开始内收了3厘米,第二层、第三层、第五层、六层均有塔门。第四层有圆形窗棂,亭式顶上莲花座,以上为莲花状白玉宝珠。从底层的塔门可进入塔内,门顶有“云起处”,进入塔内正对神龛、透雕、浮雕,工艺精细,塔内有石阶螺旋而上到第三层,其四壁有楷书“道光十六年知县劳光泰倡建谢上恩陈修荣陈逢清监工”。内顶有太极八卦图。因塔边褐岩上有“峨石”二字而得名。塔下崖石峭壁,陆水回旋,形成有峨潭。如今潭边已有栈道,并巧妙地劈出了登山的石阶,虽然陡峭,却也绝对安全。

据《蒲圻县志》记载:“清末塔周有‘观澜阁’、‘上峨厅’、‘下峨厅’和‘三峨书屋’等建筑,做工精巧,异常壮观。”还有一道园山门,山门两侧,书有蒲圻乡贤张开东先生五世孙张霆若的一副楹联:“浮屠倒影鱼穿塔,游客登山鸟唤人”。

遗憾的是,这些已是荡然无存,让人们无处寻觅。每每至此,我总觉得有所怅然,又有些期待!

之于久负盛誉的长江葛州坝、三峡水电站,大家肯定都不陌生。而提起陆水试验坝,恐怕绝大多数人都还比较陌生甚至一脸的茫然。众所周知,长江是我们中华大地上一条动脉血管,而我故乡陆水河说穿了也就是一条极细小的毛细血管。然而,也就是这一条又一条的如陆水给予长江提供着给养,才使长江形成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恢宏气势。这话虽然不免有些唐突,且有伤尊严之嫌。但却很现实,而我又何敢如此冒昧在此“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呢?!

读高中时,历史老师不仅教了中国历史知识,也曾专门为我们讲述过一些地方志史料。虽然比较笼统,架不住好奇,通过相关阅读报刊并结合民间口口相传,后来,我才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原来,在新中国成立前,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也曾对陆水流域进行过查勘,拟开发水电资源和灌溉农田,由于国民党政府财力用于内战,无力实施陆水水库的修建。因此,建设陆水水库只是“纸上谈兵”了一回。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大兴水利,根治水旱灾害,兴建陆水水库一事提上了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当时的上级主管部门--孝感专署水利局(新中国成立初,蒲圻县隶属孝感专区)对陆水流域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查勘、调查研究后,才选定了陆水水库的坝址。并于1958年向湖北省水利厅、国家水利电力部提出了《陆水流域规划报告》草案。随即进行勘测设计,由蒲圻县筹备施工事宜。

1958年3月23日,党中央在成都开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意见指出:“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两方面考虑,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现在应当采取积极准备和充分可靠的方针”。会后,毛泽东主席乘“江峡”号轮由重庆东下,视察了长江三峡,提出了“在三峡建设一个大水闸,又发电,又便利航运,还可以防洪灌溉……”伟大构想。

就这样,为长江三峡大坝作试验的陆水水利枢纽工程于1958年10月破土动工了。历经过人海战术和专业施工,到1974年基本完工,累计完成土石方364.89万立方米,混凝土22.94万立米,原设计总投资8650万元,实际耗用工程投资8265万元全部为国家投资,如果现在建库,最少也要10亿元。

陆水试验坝由一座主坝和15座副坝及电站厂房、灌溉渠道、升船机等建筑物组成。工程创造了中国水利史上第一次使用大块体预制安装筑坝的施工方法,并完成了简易干运垂直升船机、水库拦鱼设施、电站控制技术、微机实时应用、流域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大坝测压管水位遥测系统以及包括葛洲坝17万千瓦机组转轮叶片中间试验等200多项科技试验。

在某种程度上讲,没有陆水大坝的系列试验,就不会有后来葛洲坝乃至三峡大坝的成功建设。因此,人们形象地誉称:陆水试验坝是葛洲坝的父亲,三峡大坝的爷爷!

三十多年前,我出差四川返回故乡,自成都乘火车抵达重庆,在朝天门码头登船,历时三天两夜顺江而下武汉。第一次领略了长江三峡的魅力后,我自此开始有了一段百般纠结的心路历程。

彼时,刚好乍暖还寒正值春雨绵绵,相比于晴日,应该是多了几分萧瑟。那几日,我几乎整个白天都呆在船舷边或顶层甲板上听那“两岸猿声啼不住”的不绝唱声,观那“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一路胜景。一个人,静静地感悟那时而宽阔猛然时而窄逼的水域,在经过奉节白帝城时,才蓦然惊悸于杜甫的《登高》意境中,感同身受着那种“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磅礴气势。在轮船经过葛洲坝船闸时,又突然觉得《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中的“芝蔴开门”奇观似乎正在人间重现!

自此之后,我开始对故乡陆水河和自身的渺小开始进行了认真的审视。若干年后才真正明悟:伟大与渺小其实只是在一念之间,伟大有伟大的理由,而渺小其实也有其不可或缺的诱因。

自此,我才认真阅读故乡。才真正了解到:陆水河的史迹,大抵可以溯源到18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这年份久远得实在让人无法想象。不过,这应该不是无稽之言。诸多史料证明,其实在有人类出现之前,这一片水域就已存在,只不过,那时候,陆水并不叫陆水罢了!

陆水河其实只是隽水河中下游段。隽水河发源于湘鄂赣三省交界的通城县幕阜山北麓,源头在通城县马港镇高峰村境内,横穿鄂南的通城、崇阳、赤壁,在嘉鱼西北角隅注入长江,全长365公里。隽水河流入蒲圻(今赤壁)境内改名陆水河,据说是因为三国时期的东吴水军统帅陆逊慧眼独具,看中了它的战略地位和秀山丽水,在这里安营扎寨,训练水军,使之成为了中国最早的海军基地。同时,加上有诸葛亮先生的推波助澜,在长江边的赤壁矶头设祭台、拜东风、“草船借箭”,这样一来,才使得吴蜀联手打败了曹操八十万大军,成就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赤壁大战”经典战例。就这样人们为了纪念陆逊,改隽水河中下游段为陆水河。

之后,东晋时期的著名道人葛洪偕家人在此结庐炼丹数十载,留下了炼丹井、炼丹灶、捣药碓臼和万亩野樱花在陆水河北岸的丫髻山中。再后来,就是陆水试验坝的建造和湖边那个曾经显赫耀眼的十里纺织城风声鹊起和逐渐凋零的一系列故事。

历史何曾如云烟?原本,赤壁人民的幸福是有来历和故事的,并且,源远流长又烟波浩渺!

在这一方浩渺烟波中,我不止一次地走近陆水、聆听陆水、品读陆水,倾力追寻她与生俱来的“三国文明”因子,以及在她的文明的辐照下,那些似乎从未走远的人物和故事。

可是,这一切的一切又谈何容易啊!

通知公告 动态信息 市州文讯 作品研讨 书评序跋 新书看台 专题专栏 湖北作协
Copynight@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技术支持:湖北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