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 2024-12-04 作者: 卢肖鹏
一
四岁前,父母在外地工作,由奶奶带我。奶奶出身大户家,因乃父找人卜了一卦,才嫁给落魄的爷爷,自打出生我却没见过爷爷的面。奶奶带孩子很不讲究,常常是春兰照看我。
每天午后,奶奶先打个小盹,然后端坐在梳妆镜前,用一把细密的木梳抹上桂花油慢慢地梳发,鬓角散落几缕白发,也要用满是褶子的手指温柔地捋顺。奶奶对着镜子细细端详妆容,我则喜欢盯着漆镜,摇头晃脑、调整角度,令嵌满的螺钿映射出斑斓的彩光。良久,奶奶起身捉个小板凳,慢悠悠地摇晃去江边,一坐就是半天,太阳落山才回来。这期间,春兰与我作伴。
春兰家靠在我家院子旁,院子里有一棵快到房子高的泡桐树。春天,花开正盛,一朵朵白紫色的小伞压低了树梢。这棵树下的阴凉是我和春兰的游乐园,有一片铺满鹅卵石的花台、一辆玩具车、一架木摇篮、一堆我们从河边捡来的大蚌壳儿……还有用以挥毫的蜂窝煤和充作积木的红砖。
等泡桐树提早嗅到春天的气息,春光就会化作浓郁的香气沉下来。一阵清风、一场春雨,泡桐树的花撒落满地。我俩站在树下伸手去抓那些花,那些抓住的被捏得皱巴巴,更多的坠在花坛里和水泥地上。
泡桐树像是风雨中的即将远行的渡船,船上的人滴着眼泪,把手绢抛向渡口上送行的人。那时,我还不知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诗句,只知道家门前就是荆江的支流,由一位老船夫摆渡到对岸后,父母就要和我分别许久了。
夜晚,我和春兰一起吃力地架起梯子,小心翼翼地爬上屋顶,把凉席铺在上面,并肩躺下看星星。实际上,爬上她家的房顶,仍只到我家楼房的“半山腰”,但对那时候我们来说,好像已经足以触摸到星空。
我爱看书,特别是神话故事、英雄故事,父母对我这个爱好当然很支持,从城里把装帧精美的《岳飞传》《隋唐演义》《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甚至还有《蜘蛛侠》漫画,一本一本往家运,同时还有各类百科全书。
我十分乐意借给春兰,但她只拿回家过两次,就再也不要了。王奶奶告诉她,女孩子认识点字就行了,读这些杂书,人容易胡思乱想。
躺在屋顶上,春兰爱缠着我给她讲些星星的故事,她总是聚精会神地听,我胡乱指向天空一个方向,告诉她那就是织女星,她万分虔诚,总要反复确认我指的是哪颗。我故意厉声道,“还听不听故事了?”她就立刻安静下来看着我。就这样从牛郎织女说到大熊星与小熊星的故事。
说到卡里斯托和她的儿子都变成了天上的星星,永远待在一起的时候,春兰的眼睛在星光下闪烁了一下,如同一颗星星掉进了井底不见了。
我看看星空,又看看被我背地污蔑过“人家不要的”春兰,不由心生悲凉,忽地想到自己也与母亲聚少离多,故事就说不下去了,泪珠在眼眶里打转儿。
我哭什么,春兰比我更有资格。但她却不懂得哭。她比我大两三岁,只高大半个头,然而已经是一个家庭的主人,瘦小的奶奶、满屋的杂物、田地的菜苗,都离不开她,乃至于方圆几里的烟鬼、酒徒,也要靠着她高抬贵手、宽限赊账。
我扭过头去,却被一双温暖厚实的小手捧着脸转了回来,她用手指沾了点我的眼泪,点在我的鼻尖上,咯咯地笑我。我也噗的一声笑出来。
二
顽皮的时候,母亲常吓唬我,“要是当年捡了那个孩子,就不会有你了”。幼时的我也不害怕,梗着脖子反驳:“捡来的都是人家不要的,等你老了也不养活你。”
“人家指不定比你孝顺,也没你费钱,就因为是女伢儿。”母亲说这话时会叹气,“没收养她倒不是重男轻女,只是不自己要个孩子,十里八乡总有人说闲话。”
母亲说着说着,抬头望望天,确切说是盯着门檐,家乡人似乎不喜欢走太远,很少往远处看,平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得了闲自然是沉肩坠肘、两眼空空。她转而轻快地说道:“这不没两年就有了你。她也是我们家的福星。”
我每每不敢细究,有些莫名的忧虑,更多是心中不忍。终于有一次,“那后来呢?谁把她捡走了!”我吐露出对那个险些取代我的孩子的好奇。
“当时是人家故意放我们家门口的,见没人捡当然换了一家,到底是父母,哪真能扔了孩子就不管了。”母亲迟疑一会儿,“嗯……隔壁的春兰,应该就是那个孩子。”
我陷入沉默了,一种羞愧感心血来潮,仿佛是我夺走了春兰娇生惯养、衣食无忧的好日子,她本不会成为大家口中没人要的孩子。她真是个好姑娘。
大家都说,春兰是隔壁王奶奶从外地抱回来的,我却“知道”她的来处,长大些便自以为是地猜想,许是怕孩子长大后一心要找亲生父母,而亲生父母或许就在不远处,白白为别人家养了孩子,才故意这样说。
收养春兰实属无奈。王奶奶有个儿子,家中最末,前面有三个姐姐。家里条件本就不好,又被宠溺得很,始终不学无术,好不容易成人后竟只在赌博上用心,传言险些被庄家“留下”一只手。百般托媒人半哄半骗讨了老婆,本想着成家后踏实了,还是恶习不改。没一年,催债的上门狠狠闹了几场,只得远走他乡,彻底断了王奶奶抱上亲孙的念想。
兴许是动了善念,也兴许是想着等自己老了,还得有人给她不成器的儿子养老,老人家孤零零地过了几个寒暑,最后家里便添了春兰。
王奶奶没有对春兰隐瞒过她是抱养来的,毕竟一个家庭没有母亲,孩子必会问个究竟。春兰却因此比周围孩子懂事,其他孩子还在因为会吃饭得到表扬时,她已经在家里的小卖部忙进忙出,给自留地浇水施肥,去街上叫卖鸡蛋。
三
从记事起,到我离开,与春兰相伴不过两个春夏。父母在外市的工作很快稳定下来,我也到了上学的年纪,他们发现家里的教育水平太差,最重要的是村里人毫不尊重知识,哪怕是自家孩子本本分分做工,也要被数落不如谁家儿子混社会做买卖挣得多,更不用说只出不进地读书了,于是下决心带我出去。
我早盼着离开,我实在没有勇气告诉奶奶,她打呼噜的声音像狂风摇曳着窗户,尤其叫人害怕的是,声音戛然而止时,我提心吊胆,甚至会蹑手蹑脚摸过去,探探奶奶的鼻息,这曾在很多夜里让我战战兢兢。哪怕是我噩梦中大喊“妈妈——”惊醒,奶奶也仍在熟睡。
更别说城市里还有那么多新奇的东西在等待我。“会不会有书里的那些故事呢?”这种未知令我兴奋,以至于没有意识到自己将面对别离,当然孩童多半不懂别离。多年后我才慢慢意识到,即便每年返乡,记忆里的故乡也不在了,我回不去了。
“寒暑假总会回来的,到时候还是一样和春兰看星星,讲故事,接泡桐树的花。”那时,我一边掰着指头算离开的日子,一边这样想着。
离别那天,我悄悄从家里摸出一枚我视若珍宝的康熙通宝,郑重地交给春兰,说下次回来给她讲外面的故事。春兰接过铜钱,掖在手里,笑着说:“好。”
四
后来我每年回老家总能和春兰碰面,只是城里的日子色彩太丰富,一日好似一年,每每再见春兰时,那年夏天的感觉始终无处找寻。
春兰渐渐地长高了、变白了,长发及肩,我想夸她越来越漂亮了,竟然都觉得说不出口,像是虚情假意。往往是把玩具车、洋娃娃、图画书递给她后,彼此不冷不淡地寒暄几句,便跟着大人走亲戚去了。
有一次回去,感觉春兰格外好看,却说不清道不明。回家后再次被繁重的学业和繁华的城市生活淹没,春兰的形象也渐渐淡去。直到一天,我突然梦见她在我面前要脱裤子,猛地惊醒。与其说是梦,不如说是记忆涌现。从前有人来欺负我们,是春兰作势脱下裤子,才把那几个孩子吓跑了。我在后面傻傻地站着,春兰却洋洋得意。
想到这里,我更加愧疚了。我为记忆的淡忘而愧疚,为儿时的懦弱而愧疚,也为我与春兰之间境遇的不同而愧疚。夜深人静,我偶尔神思恍惚,迫切地想见到春兰。
一到寒假,我赶紧催母亲带我回老家,她笑道:“都长大了,还是这么想回去?那儿有什么好玩的。”我说:“想看看门前的河、院里的树,我总是梦到。”
回到村里,春兰却不在家。泡桐树几乎盖住半个春兰家的房顶,也遮住了繁星。然而即便没有遮挡,摇摇欲坠的瓦片也支撑不起我们两个人了。
我抓住给邻里派送礼物的机会,去问春兰的奶奶,被告知她去外地服装厂打工了。“这个年纪的姑娘做衣服手正巧,学门手艺也好养活自己。比不得你,以后是要上大学的。”春兰的奶奶说。
我喃喃道,“春兰姐姐真厉害,可以养活自己,蛮好蛮好。”放下东西就走。
“伢儿!趁这几天让你爷(父亲)把这树砍了吧。年年看着长,却不结实,下雨天摇得骇人,别把我这老屋顶糟蹋了。”我走出一段,回头见春兰奶奶追出来喊,“砍了还能卖几个钱,你们平时也不在屋里……”
我找母亲刨根问底,为什么春兰没有继续上学呢?她还那么小,有地方让她打工吗?打工的地方怎么样?
母亲对我的问题平日一向认认真真地回答,这次也不例外,虽然回答不确切,但我却听懂了。王奶奶生过一次病,是春兰的姑妈们“垫付”的钱,还得春兰这个孙女承担起家中独子的责任。家里人一合计,便让春兰跟着村里的大部队南下做衣服去了,也好为她自己攒攒嫁妆钱,王奶奶的养老钱也有了着落……
我接着问,春兰过得开心吗?
母亲说,春兰从小就是孝顺孩子,能够养她奶奶,应该开心吧。
往后几年,回老家再没见过春兰,只是断断续续地从奶奶口中听到她的消息,“春兰这孩子真是孝顺,老给她佬妈(奶奶)寄衣服寄钱,比我们大人赚的都多。”“华子(春兰父亲)赌钱和人打架,被关进去了,没人管天天在局子里吃闲饭又被放出来了,还好在外面,不然他们家怎么赔。”奶奶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春兰一家的闲话。我默默听着,也不发问。
最后,春兰还是回来了,在她奶奶下葬那天赶回来磕头,递给负责操办的几个姑妈一人一个厚红包。姑妈们虽然是亲生女儿,终究春兰才是孙女。
五
春兰奶奶走后几年里,院子里的泡桐树还是一有风雨就使劲地摇,只是再没有人想铲除它。而我至今也不知道春兰奶奶的名字,王奶奶的称呼也不知是本名还是随丈夫,我也不知道王奶奶的丈夫是谁。
“听说春兰回来了。”有天,母亲买菜回来,突然想起什么似的告诉我。
“回来了?”我放下书,走过去帮母亲提菜。
“她爸在外面被人拍了砖头,头都陷下去一块,治得差不多,被警察找到老家,送了回来。”
“然后呢?”
“八组的跛子说愿意养她爸,她答应嫁过去了。”
“啊!什么时候的事?”我急忙问。
“别看人家有点残疾,是个好人!勤快、本分,对她也好,已经把她爸接过去住了。不过她现在十八九岁,过两年才能领证。”母亲似乎看出的我的担忧。
“哦——”我把菜放进厨房,回到房间。我想去看看春兰过的好不好,还想再问问什么,又觉得自己帮不上忙,狗拿耗子、多此一举,于是作罢。随手拾起本书,那一页几百来字,却总是翻不过去。
谁都知道,春兰和她父亲毫无感情,甚至不曾见过几面,但她终究要为她的奶奶奉养独子。好似宿命一般,她刚刚送走了奶奶,马上便陪伴在父亲身边,总算实现了奶奶的心愿。
六
高考升学宴那天,来了好多老家的亲戚,热闹过后,看着一地狼藉,我忽然想到春兰,她应该早已二十了,该领证了吧。于是请母亲代为打听。
“春兰啊,之前听说怀孕了,现在该当妈了吧。农村人谁管证不证的。”母亲总有家乡的讯息,却不知道我的心思。我不问,她从不讲。追问之下,她还是向老家的亲戚证实了这个消息。
亲戚还说,她嫁的人家脑袋有点问题,好在没有遗传下来,日子过得还算幸福。我蓦地像心口被针扎了一样,空洞、慌乱,怎么竟不单单是腿脚不好,但转念一想,那又怎么样呢?
我百感交集,如果家里当时收养了春兰,她也会有这样隆重的升学宴吧,然后去武汉、去上海、去北京,甚至去更远的地方。以她小时候的模样,现在一定也亭亭玉立、落落大方。
酒尽人散,我仍放心不下她,但她却多半不会想到我。她是我如水年华里的涟漪,我却于她毫无意义,比不上服装厂的一丝一缕,一处针脚便有一份收成。
或许在那年夏天结束之前,我和春兰的人生短暂地交汇过,如泡桐树上两朵并蒂生长的花。时间一到,便随风舞落,各自天涯。这是很正常的事,泡桐树一个春夏就要落几千朵花吧。
“妈,下次回家,帮我带点东西给春兰吧。”
“你能有什么东西给她?”
“别管别管,我收拾好,有机会带回去就行。”
七
大二那年,奶奶已八十高龄,最后几缕青丝也全换了白发,走起路来更为蹒跚,也不再和以前一样午睡、梳妆,在江边一坐就是半天。听邻居说,奶奶现在喜欢凑到人家跟前,一户户地瞧热闹,看人家打牌、吵架、聊天,却从不加入进去……她似乎一生都没有过朋友。
回老家后,我搀着奶奶走在熟悉又陌生的街上,一切都旧得让人安心,哪怕是大家都期盼着拆除掉这条老街,我也沉溺于这片刻的宁静。
迎面过来一位推着婴儿车的年轻母亲,白皙的方脸、鼻梁高挺、眉眼弯弯,乌黑的短发透着英气。虽然和记忆里大不一样,但我一眼认出来是春兰。想上前招呼,不知怎么嗓子一哑,嘴巴张开却没有声音。
春兰看到我们,眸子也一亮,大声喊我的名字,我招招手,和奶奶迎过去。
“伢儿长得一天比一天好看,银盘大脸、白白胖胖,以后肯定聪明,还好像你,不像他爷。”奶奶笑眯眯地看着婴儿车里的奶娃娃。
春兰喊了声“佬妈好”,高兴地看着我说:“你让阿姨带的那些书,我经常讲给宝宝听,宝宝可喜欢了。银锁我们也好好收着在。”
这么小的宝宝,哪里听得懂故事,我心里想。但看到她眼里的光彩,我由衷为她高兴,接着问, “我给你的那个铜钱还在不在?”
春兰想了会儿,大大方方地咧嘴道,“早不在了,有一年家里人闹几天肚子,大队的张婆说要除晦气,就把钱币扔河里了,说是镇压邪祟,我专门问了,也会庇佑你一生的。”
哦,我许久没有梦见门前的河了,也没再梦见过院里的树。
八
走在路上,奶奶忽然拍拍我的手,“什么时候也让奶奶抱上重孙哦?”
我笑道:“你们要是当时在门口捡了春兰,现在不就抱上了?”
奶奶疑惑地看我,“春兰是在外地抱回来的,哪是捡的啊。”
“不是说,当年放我们家门口吗?”
“是有人把小伢儿丢在我们门口,只是后来被一个捡破烂的捡走了。”奶奶解释道。
“啊?那小伢儿被带哪去了。”
“捡破烂的没多久病死了,那伢儿谁知道?造业啊。”
母亲为什么不告诉我这个故事,因为歉疚,还是担心我难受?春兰又是从哪儿来的?我感觉愈发沉重,仿佛肩头有另一条生命。
九
前些日子,收到春兰的好友申请,我点进她的朋友圈,背景是两个可爱的卡通小孩儿,写着:“在无法预知的未来,我们平平安安就好。”个性签名是:“一切都已释怀!生活不易,仍得继续努力,加油,加油,加油。”
人生这条路,有时原来很窄。春兰走过来了,不能不算幸运,我由衷为她高兴。
(作者简介:卢肖鹏,1996年11月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湖北省财政厅农业处干部。注册会计师、税务师、法律职业资格A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湖北省注册税务师协会会员,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财经报、中国税务报、《中国税务》杂志、湖北日报等发表文章50余篇,获中国税务学会2020年度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税务总局“税务好新闻”通讯类优秀奖、中国税务报优秀通讯员、省财政厅“十佳网评员”等荣誉。)
来源:
作者:
卢肖鹏
发布时间:
2024-12-04
一
四岁前,父母在外地工作,由奶奶带我。奶奶出身大户家,因乃父找人卜了一卦,才嫁给落魄的爷爷,自打出生我却没见过爷爷的面。奶奶带孩子很不讲究,常常是春兰照看我。
每天午后,奶奶先打个小盹,然后端坐在梳妆镜前,用一把细密的木梳抹上桂花油慢慢地梳发,鬓角散落几缕白发,也要用满是褶子的手指温柔地捋顺。奶奶对着镜子细细端详妆容,我则喜欢盯着漆镜,摇头晃脑、调整角度,令嵌满的螺钿映射出斑斓的彩光。良久,奶奶起身捉个小板凳,慢悠悠地摇晃去江边,一坐就是半天,太阳落山才回来。这期间,春兰与我作伴。
春兰家靠在我家院子旁,院子里有一棵快到房子高的泡桐树。春天,花开正盛,一朵朵白紫色的小伞压低了树梢。这棵树下的阴凉是我和春兰的游乐园,有一片铺满鹅卵石的花台、一辆玩具车、一架木摇篮、一堆我们从河边捡来的大蚌壳儿……还有用以挥毫的蜂窝煤和充作积木的红砖。
等泡桐树提早嗅到春天的气息,春光就会化作浓郁的香气沉下来。一阵清风、一场春雨,泡桐树的花撒落满地。我俩站在树下伸手去抓那些花,那些抓住的被捏得皱巴巴,更多的坠在花坛里和水泥地上。
泡桐树像是风雨中的即将远行的渡船,船上的人滴着眼泪,把手绢抛向渡口上送行的人。那时,我还不知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诗句,只知道家门前就是荆江的支流,由一位老船夫摆渡到对岸后,父母就要和我分别许久了。
夜晚,我和春兰一起吃力地架起梯子,小心翼翼地爬上屋顶,把凉席铺在上面,并肩躺下看星星。实际上,爬上她家的房顶,仍只到我家楼房的“半山腰”,但对那时候我们来说,好像已经足以触摸到星空。
我爱看书,特别是神话故事、英雄故事,父母对我这个爱好当然很支持,从城里把装帧精美的《岳飞传》《隋唐演义》《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甚至还有《蜘蛛侠》漫画,一本一本往家运,同时还有各类百科全书。
我十分乐意借给春兰,但她只拿回家过两次,就再也不要了。王奶奶告诉她,女孩子认识点字就行了,读这些杂书,人容易胡思乱想。
躺在屋顶上,春兰爱缠着我给她讲些星星的故事,她总是聚精会神地听,我胡乱指向天空一个方向,告诉她那就是织女星,她万分虔诚,总要反复确认我指的是哪颗。我故意厉声道,“还听不听故事了?”她就立刻安静下来看着我。就这样从牛郎织女说到大熊星与小熊星的故事。
说到卡里斯托和她的儿子都变成了天上的星星,永远待在一起的时候,春兰的眼睛在星光下闪烁了一下,如同一颗星星掉进了井底不见了。
我看看星空,又看看被我背地污蔑过“人家不要的”春兰,不由心生悲凉,忽地想到自己也与母亲聚少离多,故事就说不下去了,泪珠在眼眶里打转儿。
我哭什么,春兰比我更有资格。但她却不懂得哭。她比我大两三岁,只高大半个头,然而已经是一个家庭的主人,瘦小的奶奶、满屋的杂物、田地的菜苗,都离不开她,乃至于方圆几里的烟鬼、酒徒,也要靠着她高抬贵手、宽限赊账。
我扭过头去,却被一双温暖厚实的小手捧着脸转了回来,她用手指沾了点我的眼泪,点在我的鼻尖上,咯咯地笑我。我也噗的一声笑出来。
二
顽皮的时候,母亲常吓唬我,“要是当年捡了那个孩子,就不会有你了”。幼时的我也不害怕,梗着脖子反驳:“捡来的都是人家不要的,等你老了也不养活你。”
“人家指不定比你孝顺,也没你费钱,就因为是女伢儿。”母亲说这话时会叹气,“没收养她倒不是重男轻女,只是不自己要个孩子,十里八乡总有人说闲话。”
母亲说着说着,抬头望望天,确切说是盯着门檐,家乡人似乎不喜欢走太远,很少往远处看,平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得了闲自然是沉肩坠肘、两眼空空。她转而轻快地说道:“这不没两年就有了你。她也是我们家的福星。”
我每每不敢细究,有些莫名的忧虑,更多是心中不忍。终于有一次,“那后来呢?谁把她捡走了!”我吐露出对那个险些取代我的孩子的好奇。
“当时是人家故意放我们家门口的,见没人捡当然换了一家,到底是父母,哪真能扔了孩子就不管了。”母亲迟疑一会儿,“嗯……隔壁的春兰,应该就是那个孩子。”
我陷入沉默了,一种羞愧感心血来潮,仿佛是我夺走了春兰娇生惯养、衣食无忧的好日子,她本不会成为大家口中没人要的孩子。她真是个好姑娘。
大家都说,春兰是隔壁王奶奶从外地抱回来的,我却“知道”她的来处,长大些便自以为是地猜想,许是怕孩子长大后一心要找亲生父母,而亲生父母或许就在不远处,白白为别人家养了孩子,才故意这样说。
收养春兰实属无奈。王奶奶有个儿子,家中最末,前面有三个姐姐。家里条件本就不好,又被宠溺得很,始终不学无术,好不容易成人后竟只在赌博上用心,传言险些被庄家“留下”一只手。百般托媒人半哄半骗讨了老婆,本想着成家后踏实了,还是恶习不改。没一年,催债的上门狠狠闹了几场,只得远走他乡,彻底断了王奶奶抱上亲孙的念想。
兴许是动了善念,也兴许是想着等自己老了,还得有人给她不成器的儿子养老,老人家孤零零地过了几个寒暑,最后家里便添了春兰。
王奶奶没有对春兰隐瞒过她是抱养来的,毕竟一个家庭没有母亲,孩子必会问个究竟。春兰却因此比周围孩子懂事,其他孩子还在因为会吃饭得到表扬时,她已经在家里的小卖部忙进忙出,给自留地浇水施肥,去街上叫卖鸡蛋。
三
从记事起,到我离开,与春兰相伴不过两个春夏。父母在外市的工作很快稳定下来,我也到了上学的年纪,他们发现家里的教育水平太差,最重要的是村里人毫不尊重知识,哪怕是自家孩子本本分分做工,也要被数落不如谁家儿子混社会做买卖挣得多,更不用说只出不进地读书了,于是下决心带我出去。
我早盼着离开,我实在没有勇气告诉奶奶,她打呼噜的声音像狂风摇曳着窗户,尤其叫人害怕的是,声音戛然而止时,我提心吊胆,甚至会蹑手蹑脚摸过去,探探奶奶的鼻息,这曾在很多夜里让我战战兢兢。哪怕是我噩梦中大喊“妈妈——”惊醒,奶奶也仍在熟睡。
更别说城市里还有那么多新奇的东西在等待我。“会不会有书里的那些故事呢?”这种未知令我兴奋,以至于没有意识到自己将面对别离,当然孩童多半不懂别离。多年后我才慢慢意识到,即便每年返乡,记忆里的故乡也不在了,我回不去了。
“寒暑假总会回来的,到时候还是一样和春兰看星星,讲故事,接泡桐树的花。”那时,我一边掰着指头算离开的日子,一边这样想着。
离别那天,我悄悄从家里摸出一枚我视若珍宝的康熙通宝,郑重地交给春兰,说下次回来给她讲外面的故事。春兰接过铜钱,掖在手里,笑着说:“好。”
四
后来我每年回老家总能和春兰碰面,只是城里的日子色彩太丰富,一日好似一年,每每再见春兰时,那年夏天的感觉始终无处找寻。
春兰渐渐地长高了、变白了,长发及肩,我想夸她越来越漂亮了,竟然都觉得说不出口,像是虚情假意。往往是把玩具车、洋娃娃、图画书递给她后,彼此不冷不淡地寒暄几句,便跟着大人走亲戚去了。
有一次回去,感觉春兰格外好看,却说不清道不明。回家后再次被繁重的学业和繁华的城市生活淹没,春兰的形象也渐渐淡去。直到一天,我突然梦见她在我面前要脱裤子,猛地惊醒。与其说是梦,不如说是记忆涌现。从前有人来欺负我们,是春兰作势脱下裤子,才把那几个孩子吓跑了。我在后面傻傻地站着,春兰却洋洋得意。
想到这里,我更加愧疚了。我为记忆的淡忘而愧疚,为儿时的懦弱而愧疚,也为我与春兰之间境遇的不同而愧疚。夜深人静,我偶尔神思恍惚,迫切地想见到春兰。
一到寒假,我赶紧催母亲带我回老家,她笑道:“都长大了,还是这么想回去?那儿有什么好玩的。”我说:“想看看门前的河、院里的树,我总是梦到。”
回到村里,春兰却不在家。泡桐树几乎盖住半个春兰家的房顶,也遮住了繁星。然而即便没有遮挡,摇摇欲坠的瓦片也支撑不起我们两个人了。
我抓住给邻里派送礼物的机会,去问春兰的奶奶,被告知她去外地服装厂打工了。“这个年纪的姑娘做衣服手正巧,学门手艺也好养活自己。比不得你,以后是要上大学的。”春兰的奶奶说。
我喃喃道,“春兰姐姐真厉害,可以养活自己,蛮好蛮好。”放下东西就走。
“伢儿!趁这几天让你爷(父亲)把这树砍了吧。年年看着长,却不结实,下雨天摇得骇人,别把我这老屋顶糟蹋了。”我走出一段,回头见春兰奶奶追出来喊,“砍了还能卖几个钱,你们平时也不在屋里……”
我找母亲刨根问底,为什么春兰没有继续上学呢?她还那么小,有地方让她打工吗?打工的地方怎么样?
母亲对我的问题平日一向认认真真地回答,这次也不例外,虽然回答不确切,但我却听懂了。王奶奶生过一次病,是春兰的姑妈们“垫付”的钱,还得春兰这个孙女承担起家中独子的责任。家里人一合计,便让春兰跟着村里的大部队南下做衣服去了,也好为她自己攒攒嫁妆钱,王奶奶的养老钱也有了着落……
我接着问,春兰过得开心吗?
母亲说,春兰从小就是孝顺孩子,能够养她奶奶,应该开心吧。
往后几年,回老家再没见过春兰,只是断断续续地从奶奶口中听到她的消息,“春兰这孩子真是孝顺,老给她佬妈(奶奶)寄衣服寄钱,比我们大人赚的都多。”“华子(春兰父亲)赌钱和人打架,被关进去了,没人管天天在局子里吃闲饭又被放出来了,还好在外面,不然他们家怎么赔。”奶奶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春兰一家的闲话。我默默听着,也不发问。
最后,春兰还是回来了,在她奶奶下葬那天赶回来磕头,递给负责操办的几个姑妈一人一个厚红包。姑妈们虽然是亲生女儿,终究春兰才是孙女。
五
春兰奶奶走后几年里,院子里的泡桐树还是一有风雨就使劲地摇,只是再没有人想铲除它。而我至今也不知道春兰奶奶的名字,王奶奶的称呼也不知是本名还是随丈夫,我也不知道王奶奶的丈夫是谁。
“听说春兰回来了。”有天,母亲买菜回来,突然想起什么似的告诉我。
“回来了?”我放下书,走过去帮母亲提菜。
“她爸在外面被人拍了砖头,头都陷下去一块,治得差不多,被警察找到老家,送了回来。”
“然后呢?”
“八组的跛子说愿意养她爸,她答应嫁过去了。”
“啊!什么时候的事?”我急忙问。
“别看人家有点残疾,是个好人!勤快、本分,对她也好,已经把她爸接过去住了。不过她现在十八九岁,过两年才能领证。”母亲似乎看出的我的担忧。
“哦——”我把菜放进厨房,回到房间。我想去看看春兰过的好不好,还想再问问什么,又觉得自己帮不上忙,狗拿耗子、多此一举,于是作罢。随手拾起本书,那一页几百来字,却总是翻不过去。
谁都知道,春兰和她父亲毫无感情,甚至不曾见过几面,但她终究要为她的奶奶奉养独子。好似宿命一般,她刚刚送走了奶奶,马上便陪伴在父亲身边,总算实现了奶奶的心愿。
六
高考升学宴那天,来了好多老家的亲戚,热闹过后,看着一地狼藉,我忽然想到春兰,她应该早已二十了,该领证了吧。于是请母亲代为打听。
“春兰啊,之前听说怀孕了,现在该当妈了吧。农村人谁管证不证的。”母亲总有家乡的讯息,却不知道我的心思。我不问,她从不讲。追问之下,她还是向老家的亲戚证实了这个消息。
亲戚还说,她嫁的人家脑袋有点问题,好在没有遗传下来,日子过得还算幸福。我蓦地像心口被针扎了一样,空洞、慌乱,怎么竟不单单是腿脚不好,但转念一想,那又怎么样呢?
我百感交集,如果家里当时收养了春兰,她也会有这样隆重的升学宴吧,然后去武汉、去上海、去北京,甚至去更远的地方。以她小时候的模样,现在一定也亭亭玉立、落落大方。
酒尽人散,我仍放心不下她,但她却多半不会想到我。她是我如水年华里的涟漪,我却于她毫无意义,比不上服装厂的一丝一缕,一处针脚便有一份收成。
或许在那年夏天结束之前,我和春兰的人生短暂地交汇过,如泡桐树上两朵并蒂生长的花。时间一到,便随风舞落,各自天涯。这是很正常的事,泡桐树一个春夏就要落几千朵花吧。
“妈,下次回家,帮我带点东西给春兰吧。”
“你能有什么东西给她?”
“别管别管,我收拾好,有机会带回去就行。”
七
大二那年,奶奶已八十高龄,最后几缕青丝也全换了白发,走起路来更为蹒跚,也不再和以前一样午睡、梳妆,在江边一坐就是半天。听邻居说,奶奶现在喜欢凑到人家跟前,一户户地瞧热闹,看人家打牌、吵架、聊天,却从不加入进去……她似乎一生都没有过朋友。
回老家后,我搀着奶奶走在熟悉又陌生的街上,一切都旧得让人安心,哪怕是大家都期盼着拆除掉这条老街,我也沉溺于这片刻的宁静。
迎面过来一位推着婴儿车的年轻母亲,白皙的方脸、鼻梁高挺、眉眼弯弯,乌黑的短发透着英气。虽然和记忆里大不一样,但我一眼认出来是春兰。想上前招呼,不知怎么嗓子一哑,嘴巴张开却没有声音。
春兰看到我们,眸子也一亮,大声喊我的名字,我招招手,和奶奶迎过去。
“伢儿长得一天比一天好看,银盘大脸、白白胖胖,以后肯定聪明,还好像你,不像他爷。”奶奶笑眯眯地看着婴儿车里的奶娃娃。
春兰喊了声“佬妈好”,高兴地看着我说:“你让阿姨带的那些书,我经常讲给宝宝听,宝宝可喜欢了。银锁我们也好好收着在。”
这么小的宝宝,哪里听得懂故事,我心里想。但看到她眼里的光彩,我由衷为她高兴,接着问, “我给你的那个铜钱还在不在?”
春兰想了会儿,大大方方地咧嘴道,“早不在了,有一年家里人闹几天肚子,大队的张婆说要除晦气,就把钱币扔河里了,说是镇压邪祟,我专门问了,也会庇佑你一生的。”
哦,我许久没有梦见门前的河了,也没再梦见过院里的树。
八
走在路上,奶奶忽然拍拍我的手,“什么时候也让奶奶抱上重孙哦?”
我笑道:“你们要是当时在门口捡了春兰,现在不就抱上了?”
奶奶疑惑地看我,“春兰是在外地抱回来的,哪是捡的啊。”
“不是说,当年放我们家门口吗?”
“是有人把小伢儿丢在我们门口,只是后来被一个捡破烂的捡走了。”奶奶解释道。
“啊?那小伢儿被带哪去了。”
“捡破烂的没多久病死了,那伢儿谁知道?造业啊。”
母亲为什么不告诉我这个故事,因为歉疚,还是担心我难受?春兰又是从哪儿来的?我感觉愈发沉重,仿佛肩头有另一条生命。
九
前些日子,收到春兰的好友申请,我点进她的朋友圈,背景是两个可爱的卡通小孩儿,写着:“在无法预知的未来,我们平平安安就好。”个性签名是:“一切都已释怀!生活不易,仍得继续努力,加油,加油,加油。”
人生这条路,有时原来很窄。春兰走过来了,不能不算幸运,我由衷为她高兴。
(作者简介:卢肖鹏,1996年11月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湖北省财政厅农业处干部。注册会计师、税务师、法律职业资格A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湖北省注册税务师协会会员,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财经报、中国税务报、《中国税务》杂志、湖北日报等发表文章50余篇,获中国税务学会2020年度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税务总局“税务好新闻”通讯类优秀奖、中国税务报优秀通讯员、省财政厅“十佳网评员”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