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 2024-12-14 作者: 蒋彩虹
八年前的腊八节,我在丹江口参加中国水利作协会议,恰在这一天,美丽的丹江口飘起了鹅毛大雪,冒着风雪,代表们踏访了南水北调中线渠首陶岔。陶岔,原名陶家岔,隶属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导游说,移民在六十年代全部迁出,淅川已沉入江底,望着那水天一色的一湖清水,我的心不禁为之一颤,他们有多少人?他们都去了哪儿?没想到,这一次湖北省作协组织的山乡巨变采风点选在钟祥大柴湖,而大柴湖竟是当年淅川4.9万移民迁居地。
行走在大柴湖,我一直回想着八年前在那个雪花纷飞的下午,我独留丹江口,采访时任南水北调中线供水公司董事长胡甲均先生时他那凝重的神色,谈起因丹江口水库工程和南水北调搬迁的150多万移民,他的眼中饱含深情。
眼前是一座高大的门庭,厚重的灰砖杂呈着禇红,如城墙的齿垛透出沉甸着的岁月记忆,门楣的上方镶嵌着两个大字——“淅川”!
入门庭,迎面有水池,印入眼帘的白色大坝是丹江水利枢纽工程造型,而池中,细长的杆儿举着小牌,赫然写着鱼池、石营、全坑、凌楼、泉店、上头、刘庄、马北、马南……啊,那沉入水底的是他们的家乡,他们的祖先安息之地。我在池子边伫立良久,4.9万搬离故土的人们,他们在这个池边一定百感交集。淅川古城的殿堂楼宇衙府寺观阁坊院庙,故乡那门前的核桃树柿子树那熟悉的居室那避雨的走廊那成熟的庄稼,还有那别离时在坟地里最后一把香纸燃起的袅袅青烟那分离时撕心裂肺的哭喊场景,一定会一一来到眼前。
院子里陈列着一辆当年搬迁使用的汽车,斑班锈迹呈现岁月沧桑。从腰门穿过,来到一个摆着课桌的敞开式房舍,这是当初孩子们的学堂,讲台的上方挂着领袖们的画像,泥糊的墙壁上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旁的牛栏系着哞哞叫唤的耕牛,资料介绍,上课时,耕牛若拉屎,牛粪不时还会溅到学生身上。我对于在极端贫困时兴办教育的智者满怀敬意。据说淅川县的地标性建筑是魁星楼,八方八角,悬着的铁铃经风一吹就叮叮当当响过不停。魁星,这个中国古代神话中所说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让儒士学子肃然,而在这群迁离家园的移民中,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出纪念园往前走,是个农家小院,可能听到脚步声,走出来一位大婶,笑问我打哪儿来。高个,黑脸,着一件红花袄,憨厚而质朴。她身后跟出来两位老人,看样子是一对夫妻。
“您是淅川人?”我问。
“是呀!”花婶子操着地道的河南话道:“我20岁来,如今76岁了,整整来了56年啦!总算是熬出来了,熬出来啦!哪曾想还过上如今这么安心的日子!”她那饱经风霜的黑脸上流露出的满足让人心动。
“记得搬走的那天,人们都去祖坟上烧纸钱,边哭边叩着响头啊,好多人还在地里刨了半袋黄土带上。家俱走水路,装家家户户的柜子、床、石磨、犁耙、水缸、耕牛,还有打棺材的老寿木。人坐车,道别时哭声震天啊!”
花婶说着有些哽咽。
“有不愿走的人吗?”我轻声问。
“有啊!早先迁至青海的人家,好多不愿再搬了,在岸边搭个草棚住,后来水涨上来,才搬来这儿了。那时迁青海有20000多人,那鸟不拉屎的地方,穷、冷,我们适应不了高原气候,偷偷逃回,沿途乞讨,饿得皮包骨,没吃的时候连燕子屎也吃……”
“啊?!那东西怎么能吃?”
“没法子,要活命!九死一生啊。后来,国家有政策,迁青海的人就回来了,可好多人尸骨留在了外乡,足足有5000人啊!”
花婶沉浸在回忆中。这时站在她后边的大叔道:“好些人得了病,有的冻得失去了双手,我们村有户人家搬去青海,一家四口,最后只回来了一个人。那儿冬天死后,因地冻还不能埋,得等气候暖和了才葬,一具具尸体只得码成垛堆在那儿,活像个阴曹地府!”
我浑身一凛。又问:“那搬这儿要好多了吧?”
“比青海强点。我们来时这儿地上到处都是水窝子,芦苇一眼望不到边,车陷进坑里,我们只得下车帮忙推车,泥浆溅我们一身,个个都成了泥巴人。”花婶说到这儿苦笑了一下。
我从资料上早已了解到,从1966年到1968年,大柴湖总共安置河南淅川移民4.9万人,因是成建制整搬整迁,90%村庄的名称都沿用老地名。
大叔身旁的女人插话:“蛮子(对当地人的称呼,早先有不恭敬之意)把我们放在那刚刚砍过的芦苇地,十间一排,房子矮矮的,芦苇秆糊上泥巴做墙,有年起大风房塌了,死了不少人。猪就拴在床腿上,臭气熏天。又没干净的水,白毛巾洗把脸染上一片黄。水煮开全是白沫,一股子腥臭味。”她挽着发髻,清瘦,青花袄上罩件围裙,是个利落的妇人。
“关键是那蚊子成堆,一抓一把!‘大柴湖,臭水窝,出门就得把鞋脱。蚊子多得绣成蛋,把人咬得无处躲。男人怕咬上房坡,女人怕咬烤大火’。”大叔说的顺口溜,把我们逗笑了。“现在条件好啰,龙头一开,水就来了,每天都可洗热水澡。楼房安了纱窗,装了空调,一夜可安安稳稳睡到大天亮。”大叔指指自家的楼房道:“这房子,前宽后宽,自家种的菜吃不完。化粪池污水砂石过滤,我们的菜使用的有机肥料哟。”
我顺着他的手往院子里望去,院子里的萝卜菜、菠菜、卷心白绿油油的一片,有棵桔子树,挂满累累果实,大叔说:“这棵树每年结好多桔子,走,你去摘个尝尝。”
我随他们走进院子,在树上顺手摘下一个金色的桔子,剥开,取一瓣放入口中,汁多味美,一股清甜直达味蕾。
“你们回过淅川吗?”
花婶抢着道:“回,乍不回呢,现在,每天都有专车直达淅川!400里的路,来时走了三天三夜,现在半天就到啦!刚来时蛮子们喊我们‘汰子’,我们回敬他们‘蛮子’,扯过皮,打过架,流过血,现在我们和蛮子亲如一家人了。日子算是过安心啦,也没有像原来那样苦苦思念家乡了。”花婶开心地说。
蛮子的称呼,至此,我听出了亲热。
02
我还是第一次听到把湖北人叫“蛮子”的称呼。不过“河南汰子”倒是在童年就听说了。
记得我家下放时,冬天里,村庄会来一些外乡人,他们头戴向上翘着耳笼的毡帽,身着灰不溜秋的破袄,肩扛小长凳,高声叫着“磨剪子嘞,戗-菜-刀。”听到悠长的吆喝,就有人说:“河南汰子来啦!”妇人们拿来菜刀或剪子,来人就放下长凳,专心地磨起来。还有炸米泡的师傅,黑黑的脸、黑黑的手、黑黑的衣裳,坐在矮凳上,摇着鼓风机,圆鼓鼓的小黑锅连着一个表盘,只见他摇着摇着就站起身来,撬开那个小黑锅,只听“砰”的一声震耳欲聋的炸响,烟雾四散,米泡的香味随之沁入心脾了。
孩子们会问:他们为什么那么黑?
大人们答:他们那儿没水,一生只洗三次澡哩,生下来洗一次,结婚时洗一次,死去
时洗一次。
长大后我才知道,河南人一生只洗三次澡之说是源于十年九旱的河南林县流传的故事。林县在新中国成立前的500年间,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30次大旱,河干井涸,庄稼颗粒无收至“人相食”。1960年开挖3000里人工天河红旗渠,旱情才得以缓解。
关于水的故事,似乎是一个永久话题,也是一个永恒难题,每一条河流都演绎出太多悲伤的故事与动人的传说,然而,纵观古今,唯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才真正将治理水患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
河南汰子和湖北蛮子的相遇,是治理水患过程的一次艰难尝试,也是人与自然的博弈中,人类灾异史里的一次文化交融。淅川人,也正是在这场博弈中付出巨大牺牲的奉献者。
丹江口水库建成前,陶岔是条长峡谷,传说远古时期,那里一马平川,二郎神追太阳经过陶岔,休憩时放下担子,担子一头成了汤山,另一头就成了禹山。他喝了丹江水,磕磕鞋子里的沙粒,上路继续追太阳。二郎神走后,磕出的鞋灰,变成了一座“石盘岗”,就是现在的陶岔。
二郎神去了哪里我们不得而知,千年百年之后,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打下江山,看到北方民众为饮水所难,便开始寻找二郎神喝过的丹江水,从此陶岔出名。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来也是可以的。”这是伟人的设想,也是伟人的气概。
南方多水。南方有一张巨大的水网,丹江是汉江的支流,汉江是长江的支流。史载,长江、汉江两条大河数次溃决。自东晋太元年间至1949年的1500余年,荆江大堤决溢97次;自1822年至1949年的128年间,汉江溃口73次,1935年的汉江大洪水,8万多人在洪水中丧命。每一次洪灾,都是一次惊心动魄的生死挽歌。
许多历史上的灾异,在后来的记载里,只是化作了一行行冰冷的数字,灾民的困苦无法从那些数字里知晓。翻阅历史的陈籍,我们只能从一些诗词里窥见心酸与沉重。
为驯服长江、汉江洪魔。1952年,党中央号召30万大军,75天修建了万里长江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荆江分洪工程;1958年,又修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后有葛洲坝、三峡工程,才彻底解决荆江、汉江水患,让百姓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而北方缺水。北方缺水的程度从下面的数据可见一斑。全国数万条大小河流共有10个一级水资源区,长江区水资源总量便占了全国的34.13%,京津冀常住人口共有3亿之多,人口占全国的22%,但仅有全国3.1%的水资源。
关住汉水的大门,解除汉水对中下游的威胁,将南方的水调入北方,在丹江与汉水交汇处建坝,这是水利部长江委一个一举两得的构想。1958年9月1日,丹江口大坝开工建设。
当开山的炮声震彻丹江两岸时,淅川人并不知道这是改变他们命运的炮声,然而随着古城墙的拆除和县委县政府搬移到远离丹江的上集,人们明白,他们也将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淅川了。
03
“芦苇墙、泥巴墙,两个砖柱抬根梁,四个砖柱一间房,外面下雨流湿床。”这是淅川移民当初来到大柴湖的生活写照。
从芦苇壁、泥巴房,到青砖墙、新楼房,靠人拉肩扛,战荒湖,造良田,修河堤,移民们硬是把一个水窝子变成了粮仓,把一个芦苇荡变成了一座座村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当初的4.9万人已繁衍为11万人了,他们风俗依旧,唱河南戏,吃捞面条,喝胡辣汤,吃苞谷糁,沿袭旱地耕种,年轻一代已把大柴湖当成故乡啦。
在大柴湖,李智慧可算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了。这个移民二代,尝试过喂猪、大棚种植,均以失败而告终,只身偷渡台湾被关押遣返,不得已远走他乡谋生,凭着聪明才智,他从身无分文到挣得亿万资产,反哺家乡。
乘着观光车,在他2000亩的大棚花卉园游览,可真叫开了眼界。
一望无际的绿让眼睛感到一片清润。我在一位边给花卉洒水边哼着戏曲的女子面前停住。“你唱的什么曲儿,这么好听!”
“风流儿女!”她如孩子般欢叫,我愣愣神:“什么风流儿女?”
“这你不知道吧!曲剧哩,是我们河南才子全淅林老师创作的咧。”
“哦!听你的嗓音,你还是个戏迷啊?”
“那当然!”她扭动腰姿:“我们那哈儿的人都喜欢看曲剧咧,我妈特喜欢,她说‘卖了牲口押了套,也要看场抬花轿。’”
“抬花轿”是河南戏。
“看你的样,很喜欢这份工作。”
她咯咯地笑了,又像个少女似的一扭腰姿:“那当然,如今这生活多爽气啊!”
问起她的家人,她捋一捋头发,道:“我爱人也在这个花棚做事哩。两个娃,大的成家了,找的是当地的蛮子,做点小生意,伢巴子(注2)也上了大学,住校。沾李总的光,我一个月可赚2000多元呐,家里的田流转出去,每年还可得几千元哩,从屋里到这哈儿(注3)几步路,中午都可以回家吃饭,脸巴子(注4)也晒不到太阳哟。”
“听口音你倒像是个钟祥人,过惯这里的生活了吧?”
“那当然。我父母那一代对老家感情深着哩,我姨一堆的(注5)有个老人,临终前说死了也要回淅川,后来他去世后,他的儿子们就将老人穿戴好,头上裹着毛巾把脸巴子遮住,一边一个将老人的尸体架起来上了汽车,对司机谎称老人病了,就这样回了淅川。”
我一楞。
“那时听说,也觉得怪骖人的。我出生在柴湖,我的伢巴子上大学填表,籍贯直接填钟祥啦。他说,爷爷奶奶的故乡是淅川,我的故乡就是钟祥。哈哈哈,此心安处是吾乡啊--啊!”她一句戏文拖长声调吓了我一跳。这是曲剧还是汉剧抑或京腔且不管,我只觉得这天地间突然就明亮起来,父辈的悲苦与乡愁,到她这儿似乎已经化作了一股紫烟消散到了天空。
环顾四周,齐膝高的搁架上,是一望无际的白掌,它还有两个别名:酒杯,一帆风顺。
她是一九七五年生人,网名:心安。
给心安一个风不吹雨不淋工作的老板叫李智慧,他的农青园艺是亚洲最大的单体花棚,大棚采用荷兰技术,喷淋设施来自比利时,薄膜来自德国,花土来自拉脱维亚。农青园销售市场占全国同产品40%,年创产值2.2亿元。一花一世界,一朵一芬芳。淅川移民把大柴湖的名片送到了全国,送到了千家万户。
一花引来百花开,八家大型花卉公司相继落户钟祥。蟹爪兰、粗勒草、常春藤等植物与白掌、红掌一起,每天数万盆发往北上广等地,节假日的销量还会翻番。
据悉,政府还计划投资50亿,扩大到3万亩,打造花卉旅游基地。
在钟祥的每一天早上,当第一缕晨曦唤醒我拉开窗帘,从窗口俯瞰,就见楼下的广场上一群老人正冒着寒风悠闲地打着太极拳,天天如此。
这里不愧是享有盛名的长寿乡,长寿有道啊。
钟祥,曾是明嘉靖皇帝的出生地,嘉靖进京十年后,这里由长寿县改为安陆府,承天府,预示所有美好:钟聚祥瑞,一晃五百年。淅川人到这片福地50多年,已与当地人渐渐融为一体,这个中国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区,正向世人展现出一幅扶贫、脱贫、开发、发展的锦绣画卷!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这是李白的故乡。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艾青的故乡。
古往今来,人生况味里最动人心魄的当是身在异乡与思念故乡情感交糅的深刻体验。
淅川,是柴湖人永远的精神家园,而大柴湖,亦是淅川人“此心安处”的第二故乡。
注:
1、自磨儿:方言,傻里傻气的意思
2、伢巴子:方言,最小的子女
3、这哈儿:方言,这里
4、脸巴子:方言:脸
5、一堆的:方言:住在一起的
作者简介
蒋彩虹,社会科学研究副研究员,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华中科技大学首届大师写作班学员,荆州市作协副主席。
作品散见多家报刊,先后十余次获得楚天文艺奖、湖北新闻奖等部省级奖项。出版《趟过岁月的河流》《欲说还休》《治水将军文伏波》《荆江分洪工程史话》等7部文学专著。长篇小说《花鼓》获湖北省第三届长篇小说重点扶持项目且通过出版终评,入围参评茅盾文学奖并被湖北省委宣传部定为农家书屋推荐出版物。
来源:
作者:
蒋彩虹
发布时间:
2024-12-14
八年前的腊八节,我在丹江口参加中国水利作协会议,恰在这一天,美丽的丹江口飘起了鹅毛大雪,冒着风雪,代表们踏访了南水北调中线渠首陶岔。陶岔,原名陶家岔,隶属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导游说,移民在六十年代全部迁出,淅川已沉入江底,望着那水天一色的一湖清水,我的心不禁为之一颤,他们有多少人?他们都去了哪儿?没想到,这一次湖北省作协组织的山乡巨变采风点选在钟祥大柴湖,而大柴湖竟是当年淅川4.9万移民迁居地。
行走在大柴湖,我一直回想着八年前在那个雪花纷飞的下午,我独留丹江口,采访时任南水北调中线供水公司董事长胡甲均先生时他那凝重的神色,谈起因丹江口水库工程和南水北调搬迁的150多万移民,他的眼中饱含深情。
眼前是一座高大的门庭,厚重的灰砖杂呈着禇红,如城墙的齿垛透出沉甸着的岁月记忆,门楣的上方镶嵌着两个大字——“淅川”!
入门庭,迎面有水池,印入眼帘的白色大坝是丹江水利枢纽工程造型,而池中,细长的杆儿举着小牌,赫然写着鱼池、石营、全坑、凌楼、泉店、上头、刘庄、马北、马南……啊,那沉入水底的是他们的家乡,他们的祖先安息之地。我在池子边伫立良久,4.9万搬离故土的人们,他们在这个池边一定百感交集。淅川古城的殿堂楼宇衙府寺观阁坊院庙,故乡那门前的核桃树柿子树那熟悉的居室那避雨的走廊那成熟的庄稼,还有那别离时在坟地里最后一把香纸燃起的袅袅青烟那分离时撕心裂肺的哭喊场景,一定会一一来到眼前。
院子里陈列着一辆当年搬迁使用的汽车,斑班锈迹呈现岁月沧桑。从腰门穿过,来到一个摆着课桌的敞开式房舍,这是当初孩子们的学堂,讲台的上方挂着领袖们的画像,泥糊的墙壁上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旁的牛栏系着哞哞叫唤的耕牛,资料介绍,上课时,耕牛若拉屎,牛粪不时还会溅到学生身上。我对于在极端贫困时兴办教育的智者满怀敬意。据说淅川县的地标性建筑是魁星楼,八方八角,悬着的铁铃经风一吹就叮叮当当响过不停。魁星,这个中国古代神话中所说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让儒士学子肃然,而在这群迁离家园的移民中,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出纪念园往前走,是个农家小院,可能听到脚步声,走出来一位大婶,笑问我打哪儿来。高个,黑脸,着一件红花袄,憨厚而质朴。她身后跟出来两位老人,看样子是一对夫妻。
“您是淅川人?”我问。
“是呀!”花婶子操着地道的河南话道:“我20岁来,如今76岁了,整整来了56年啦!总算是熬出来了,熬出来啦!哪曾想还过上如今这么安心的日子!”她那饱经风霜的黑脸上流露出的满足让人心动。
“记得搬走的那天,人们都去祖坟上烧纸钱,边哭边叩着响头啊,好多人还在地里刨了半袋黄土带上。家俱走水路,装家家户户的柜子、床、石磨、犁耙、水缸、耕牛,还有打棺材的老寿木。人坐车,道别时哭声震天啊!”
花婶说着有些哽咽。
“有不愿走的人吗?”我轻声问。
“有啊!早先迁至青海的人家,好多不愿再搬了,在岸边搭个草棚住,后来水涨上来,才搬来这儿了。那时迁青海有20000多人,那鸟不拉屎的地方,穷、冷,我们适应不了高原气候,偷偷逃回,沿途乞讨,饿得皮包骨,没吃的时候连燕子屎也吃……”
“啊?!那东西怎么能吃?”
“没法子,要活命!九死一生啊。后来,国家有政策,迁青海的人就回来了,可好多人尸骨留在了外乡,足足有5000人啊!”
花婶沉浸在回忆中。这时站在她后边的大叔道:“好些人得了病,有的冻得失去了双手,我们村有户人家搬去青海,一家四口,最后只回来了一个人。那儿冬天死后,因地冻还不能埋,得等气候暖和了才葬,一具具尸体只得码成垛堆在那儿,活像个阴曹地府!”
我浑身一凛。又问:“那搬这儿要好多了吧?”
“比青海强点。我们来时这儿地上到处都是水窝子,芦苇一眼望不到边,车陷进坑里,我们只得下车帮忙推车,泥浆溅我们一身,个个都成了泥巴人。”花婶说到这儿苦笑了一下。
我从资料上早已了解到,从1966年到1968年,大柴湖总共安置河南淅川移民4.9万人,因是成建制整搬整迁,90%村庄的名称都沿用老地名。
大叔身旁的女人插话:“蛮子(对当地人的称呼,早先有不恭敬之意)把我们放在那刚刚砍过的芦苇地,十间一排,房子矮矮的,芦苇秆糊上泥巴做墙,有年起大风房塌了,死了不少人。猪就拴在床腿上,臭气熏天。又没干净的水,白毛巾洗把脸染上一片黄。水煮开全是白沫,一股子腥臭味。”她挽着发髻,清瘦,青花袄上罩件围裙,是个利落的妇人。
“关键是那蚊子成堆,一抓一把!‘大柴湖,臭水窝,出门就得把鞋脱。蚊子多得绣成蛋,把人咬得无处躲。男人怕咬上房坡,女人怕咬烤大火’。”大叔说的顺口溜,把我们逗笑了。“现在条件好啰,龙头一开,水就来了,每天都可洗热水澡。楼房安了纱窗,装了空调,一夜可安安稳稳睡到大天亮。”大叔指指自家的楼房道:“这房子,前宽后宽,自家种的菜吃不完。化粪池污水砂石过滤,我们的菜使用的有机肥料哟。”
我顺着他的手往院子里望去,院子里的萝卜菜、菠菜、卷心白绿油油的一片,有棵桔子树,挂满累累果实,大叔说:“这棵树每年结好多桔子,走,你去摘个尝尝。”
我随他们走进院子,在树上顺手摘下一个金色的桔子,剥开,取一瓣放入口中,汁多味美,一股清甜直达味蕾。
“你们回过淅川吗?”
花婶抢着道:“回,乍不回呢,现在,每天都有专车直达淅川!400里的路,来时走了三天三夜,现在半天就到啦!刚来时蛮子们喊我们‘汰子’,我们回敬他们‘蛮子’,扯过皮,打过架,流过血,现在我们和蛮子亲如一家人了。日子算是过安心啦,也没有像原来那样苦苦思念家乡了。”花婶开心地说。
蛮子的称呼,至此,我听出了亲热。
02
我还是第一次听到把湖北人叫“蛮子”的称呼。不过“河南汰子”倒是在童年就听说了。
记得我家下放时,冬天里,村庄会来一些外乡人,他们头戴向上翘着耳笼的毡帽,身着灰不溜秋的破袄,肩扛小长凳,高声叫着“磨剪子嘞,戗-菜-刀。”听到悠长的吆喝,就有人说:“河南汰子来啦!”妇人们拿来菜刀或剪子,来人就放下长凳,专心地磨起来。还有炸米泡的师傅,黑黑的脸、黑黑的手、黑黑的衣裳,坐在矮凳上,摇着鼓风机,圆鼓鼓的小黑锅连着一个表盘,只见他摇着摇着就站起身来,撬开那个小黑锅,只听“砰”的一声震耳欲聋的炸响,烟雾四散,米泡的香味随之沁入心脾了。
孩子们会问:他们为什么那么黑?
大人们答:他们那儿没水,一生只洗三次澡哩,生下来洗一次,结婚时洗一次,死去
时洗一次。
长大后我才知道,河南人一生只洗三次澡之说是源于十年九旱的河南林县流传的故事。林县在新中国成立前的500年间,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30次大旱,河干井涸,庄稼颗粒无收至“人相食”。1960年开挖3000里人工天河红旗渠,旱情才得以缓解。
关于水的故事,似乎是一个永久话题,也是一个永恒难题,每一条河流都演绎出太多悲伤的故事与动人的传说,然而,纵观古今,唯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才真正将治理水患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
河南汰子和湖北蛮子的相遇,是治理水患过程的一次艰难尝试,也是人与自然的博弈中,人类灾异史里的一次文化交融。淅川人,也正是在这场博弈中付出巨大牺牲的奉献者。
丹江口水库建成前,陶岔是条长峡谷,传说远古时期,那里一马平川,二郎神追太阳经过陶岔,休憩时放下担子,担子一头成了汤山,另一头就成了禹山。他喝了丹江水,磕磕鞋子里的沙粒,上路继续追太阳。二郎神走后,磕出的鞋灰,变成了一座“石盘岗”,就是现在的陶岔。
二郎神去了哪里我们不得而知,千年百年之后,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打下江山,看到北方民众为饮水所难,便开始寻找二郎神喝过的丹江水,从此陶岔出名。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来也是可以的。”这是伟人的设想,也是伟人的气概。
南方多水。南方有一张巨大的水网,丹江是汉江的支流,汉江是长江的支流。史载,长江、汉江两条大河数次溃决。自东晋太元年间至1949年的1500余年,荆江大堤决溢97次;自1822年至1949年的128年间,汉江溃口73次,1935年的汉江大洪水,8万多人在洪水中丧命。每一次洪灾,都是一次惊心动魄的生死挽歌。
许多历史上的灾异,在后来的记载里,只是化作了一行行冰冷的数字,灾民的困苦无法从那些数字里知晓。翻阅历史的陈籍,我们只能从一些诗词里窥见心酸与沉重。
为驯服长江、汉江洪魔。1952年,党中央号召30万大军,75天修建了万里长江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荆江分洪工程;1958年,又修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后有葛洲坝、三峡工程,才彻底解决荆江、汉江水患,让百姓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而北方缺水。北方缺水的程度从下面的数据可见一斑。全国数万条大小河流共有10个一级水资源区,长江区水资源总量便占了全国的34.13%,京津冀常住人口共有3亿之多,人口占全国的22%,但仅有全国3.1%的水资源。
关住汉水的大门,解除汉水对中下游的威胁,将南方的水调入北方,在丹江与汉水交汇处建坝,这是水利部长江委一个一举两得的构想。1958年9月1日,丹江口大坝开工建设。
当开山的炮声震彻丹江两岸时,淅川人并不知道这是改变他们命运的炮声,然而随着古城墙的拆除和县委县政府搬移到远离丹江的上集,人们明白,他们也将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淅川了。
03
“芦苇墙、泥巴墙,两个砖柱抬根梁,四个砖柱一间房,外面下雨流湿床。”这是淅川移民当初来到大柴湖的生活写照。
从芦苇壁、泥巴房,到青砖墙、新楼房,靠人拉肩扛,战荒湖,造良田,修河堤,移民们硬是把一个水窝子变成了粮仓,把一个芦苇荡变成了一座座村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当初的4.9万人已繁衍为11万人了,他们风俗依旧,唱河南戏,吃捞面条,喝胡辣汤,吃苞谷糁,沿袭旱地耕种,年轻一代已把大柴湖当成故乡啦。
在大柴湖,李智慧可算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了。这个移民二代,尝试过喂猪、大棚种植,均以失败而告终,只身偷渡台湾被关押遣返,不得已远走他乡谋生,凭着聪明才智,他从身无分文到挣得亿万资产,反哺家乡。
乘着观光车,在他2000亩的大棚花卉园游览,可真叫开了眼界。
一望无际的绿让眼睛感到一片清润。我在一位边给花卉洒水边哼着戏曲的女子面前停住。“你唱的什么曲儿,这么好听!”
“风流儿女!”她如孩子般欢叫,我愣愣神:“什么风流儿女?”
“这你不知道吧!曲剧哩,是我们河南才子全淅林老师创作的咧。”
“哦!听你的嗓音,你还是个戏迷啊?”
“那当然!”她扭动腰姿:“我们那哈儿的人都喜欢看曲剧咧,我妈特喜欢,她说‘卖了牲口押了套,也要看场抬花轿。’”
“抬花轿”是河南戏。
“看你的样,很喜欢这份工作。”
她咯咯地笑了,又像个少女似的一扭腰姿:“那当然,如今这生活多爽气啊!”
问起她的家人,她捋一捋头发,道:“我爱人也在这个花棚做事哩。两个娃,大的成家了,找的是当地的蛮子,做点小生意,伢巴子(注2)也上了大学,住校。沾李总的光,我一个月可赚2000多元呐,家里的田流转出去,每年还可得几千元哩,从屋里到这哈儿(注3)几步路,中午都可以回家吃饭,脸巴子(注4)也晒不到太阳哟。”
“听口音你倒像是个钟祥人,过惯这里的生活了吧?”
“那当然。我父母那一代对老家感情深着哩,我姨一堆的(注5)有个老人,临终前说死了也要回淅川,后来他去世后,他的儿子们就将老人穿戴好,头上裹着毛巾把脸巴子遮住,一边一个将老人的尸体架起来上了汽车,对司机谎称老人病了,就这样回了淅川。”
我一楞。
“那时听说,也觉得怪骖人的。我出生在柴湖,我的伢巴子上大学填表,籍贯直接填钟祥啦。他说,爷爷奶奶的故乡是淅川,我的故乡就是钟祥。哈哈哈,此心安处是吾乡啊--啊!”她一句戏文拖长声调吓了我一跳。这是曲剧还是汉剧抑或京腔且不管,我只觉得这天地间突然就明亮起来,父辈的悲苦与乡愁,到她这儿似乎已经化作了一股紫烟消散到了天空。
环顾四周,齐膝高的搁架上,是一望无际的白掌,它还有两个别名:酒杯,一帆风顺。
她是一九七五年生人,网名:心安。
给心安一个风不吹雨不淋工作的老板叫李智慧,他的农青园艺是亚洲最大的单体花棚,大棚采用荷兰技术,喷淋设施来自比利时,薄膜来自德国,花土来自拉脱维亚。农青园销售市场占全国同产品40%,年创产值2.2亿元。一花一世界,一朵一芬芳。淅川移民把大柴湖的名片送到了全国,送到了千家万户。
一花引来百花开,八家大型花卉公司相继落户钟祥。蟹爪兰、粗勒草、常春藤等植物与白掌、红掌一起,每天数万盆发往北上广等地,节假日的销量还会翻番。
据悉,政府还计划投资50亿,扩大到3万亩,打造花卉旅游基地。
在钟祥的每一天早上,当第一缕晨曦唤醒我拉开窗帘,从窗口俯瞰,就见楼下的广场上一群老人正冒着寒风悠闲地打着太极拳,天天如此。
这里不愧是享有盛名的长寿乡,长寿有道啊。
钟祥,曾是明嘉靖皇帝的出生地,嘉靖进京十年后,这里由长寿县改为安陆府,承天府,预示所有美好:钟聚祥瑞,一晃五百年。淅川人到这片福地50多年,已与当地人渐渐融为一体,这个中国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区,正向世人展现出一幅扶贫、脱贫、开发、发展的锦绣画卷!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这是李白的故乡。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艾青的故乡。
古往今来,人生况味里最动人心魄的当是身在异乡与思念故乡情感交糅的深刻体验。
淅川,是柴湖人永远的精神家园,而大柴湖,亦是淅川人“此心安处”的第二故乡。
注:
1、自磨儿:方言,傻里傻气的意思
2、伢巴子:方言,最小的子女
3、这哈儿:方言,这里
4、脸巴子:方言:脸
5、一堆的:方言:住在一起的
作者简介
蒋彩虹,社会科学研究副研究员,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华中科技大学首届大师写作班学员,荆州市作协副主席。
作品散见多家报刊,先后十余次获得楚天文艺奖、湖北新闻奖等部省级奖项。出版《趟过岁月的河流》《欲说还休》《治水将军文伏波》《荆江分洪工程史话》等7部文学专著。长篇小说《花鼓》获湖北省第三届长篇小说重点扶持项目且通过出版终评,入围参评茅盾文学奖并被湖北省委宣传部定为农家书屋推荐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