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 2018-07-17 作者: 专题制作1
近年来,黄石市作家协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地位作用和重大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致力于建设鄂东文学强市,通过“双优强双基,双创促双升”(即进一步优化组织形式,不断强化基层建设;进一步优化活动形式,不断强化基础工作;进一步创新文学品牌,不断提升城市生活人文品质;进一步创新服务途径,不断提升城市发展内涵指数),全力打造中国作家黄石文化论坛品牌,切实增强中心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充分发挥地方文学群团组织的作用,自身建设迈出新步伐,服务会员取得新成效,优化品牌实现新突破,围绕大局作出新贡献,促进繁荣开创新局面,呈现出健康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在助力鄂东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不断增强中心意识,加强建设,强化基础,地方文学群团组织的向心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是加强政治学习,坚持文学团体发展的正确导向。作协主席团坚持把理论学习放在首位,认真贯彻党的文艺思想,特别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主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主题活动,倡导全体会员形成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风尚,牢记责任和使命,始终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推动协会工作科学发展。
二是围绕发展大局,充分展现文学价值与责任担当。围绕市委提出的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建设鄂东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部署,通过专业创作、作品征集、编著图书等形式,相继服务文明城市创建、反腐倡廉宣教、各类文化旅游节、英模人物宣传、城建文化元素创作等中心工作,主动融入全市建设主战场,实现文学与社会两者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展现了文学界的风采,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评价,社会反响良好。市作协多次被市委和市文联授予“先进文艺社团”称号,会员数十人次得到上级表彰。
三是强化组织建设,不断扩大文学团体的社会基础。我们非常重视基层作协建设,牢固树立全市作协与文学团体“一盘棋”思想,优化作协工作的生态环境,努力拓展工作平台,在成立基层作协组织上进行有益探索,相继指导成立了黄石市首家乡镇作协——大冶市还地桥镇作家协会以及黄石港区、西塞山区和下陆区作协,加强联系协作、支持服务,形成工作联动和优势互补,增强合力与实力。文学介入经济社会建设、文化支撑科学发展的理念逐渐得到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认同。
二、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活动,繁荣创作,地方文学群团组织的凝聚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是创新工作机制,推动精品创作,强化地方文学集体自豪感。遵循文艺创作规律,实现由强调数量型向注重精品型的转变。每位主席主抓一种文学样式方面的创作,做好规划引导、选题策划和论证,明确创作方向和重点,并适时召开作品研讨会,进行专题论证,积极引导本土作家潜心创作,不断提高创作水平,在优势项目上有收获,在弱势项目上有突破,努力形成佳作不断、精品迭出、获奖不断的局面。曹树莹诗集《隐逸的火焰》获第六届湖北文学奖(双年),成为黄石市第一位获此荣誉的作家。吕永超的散文、邹晓芳的小说、向天笑的散文诗多次获全国奖项。举办了胡燕怀长篇历史小说汉冶萍三部曲《大国烟云》和荒湖中篇小说集《半个世界》首发式和研讨会,青年作家翁想想《电视门》等三部长篇小说成为畅销书。组织采写的反映环保、新农村、三万活动等内容的报告文学被省作协专辑采用。3名会员入选省文学院签约作家。
二是创新展现平台,突出本土风采,强化地方文学集体荣誉感。配合市文联办好《五彩石》文艺刊物,坚持出版黄石市年度文学作品年鉴,在报刊和网站开辟文学专栏和电子书专题,为会员们提供展现交流平台,让黄石文学界进行集体亮相,扩大了文学团体的社会影响力。倡导催生阳新县“吴国伦文学奖”,组织农民作者作品集体刊登文学刊物,推出黄石青年写手专栏,推荐发表有一定创作实力的文学青年的作品,并分别由作协主席团成员给予评论推介,深受文学青年的欢迎。
三是创新服务形式,丰富服务内容,强化地方文学集体归属感。我们确立重心下移,开展各类活动,为会员提供优质服务,扩大协会影响力,加强文学队伍建设的思路。作协主席团成员对校园文学厚爱有加,主席曹树莹应邀首讲湖北师范大学“磁湖文学论坛”,副主席吕永超、邹晓芳也相继主讲该论坛,受到大学生欢迎。协会还大力支持黄石四大高校文学社团工作,连续八年联合主办黄石市高校文学创作大赛,每次大赛历时5个多月,参与学生达1万多人,培育了文学后备力量。
三、不断增强发展意识,打造品牌,突出特色,地方文学群团组织的创造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是创造品牌,着眼于提升地方文学品位。坚持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开拓创新的原则,努力把文学活动由一般性向影响力、品牌性转变。由曹树莹主席发起,市作协主办的中国作家黄石文化论坛于2008年3月29日隆重开讲。论坛开办以来,我们相继邀请到熊召政、毕飞宇、李敬泽、方方、莫言、舒婷等30多位著名作家、诗人来到中国作家黄石文化论坛,主讲9个年度的春夏秋冬号,每一次论坛都吸引了本地和周边地市文学爱好者的踊跃参加,反响强烈,相关媒体予以报道,社会各界给予高度评价。
二是优化品牌,着力于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强化精品意识,使每一季的论坛活动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能够做到出新出彩、亮点频现、不同凡响,并融入到城市文化发展进程之中,迅速实现由一项文学活动成为一座城市文化品牌的裂变。如在论坛中间穿插作品朗诵、歌曲演唱、影片播放和签名售书等环节,增强了文学感染力。主讲嘉宾们借助文学语言,为一座城市带来超越时空的文化关注、人文关怀和思维核变。还安排主席团成员、重点作者与主讲嘉宾见面恳谈和媒体记者专题采访活动,并坚持论坛免费入场制度,让更多的人感受文学的魅力。
三是发展品牌,致力于提升人文内涵品格。作为一种文化创新形式,论坛的人文价值逐渐显现。通过中国作家黄石文化论坛,引发了人们对城市人文品质的深度思考,吸引了更多的人关注文学、关心文化、关爱城市,共促和谐发展。名家、名作、名言,名牌、名企、名城,一些企业和单位积极参与到论坛中来,进行投身文化领域的新尝试。论坛已经成为代表一座城市形象的文化品牌,《诗刊》社将“青春回眸”诗会安排在黄石举行,数十位著名诗人莅临黄石,城市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来源:
作者:
专题制作1
发布时间:
2018-07-17
近年来,黄石市作家协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地位作用和重大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致力于建设鄂东文学强市,通过“双优强双基,双创促双升”(即进一步优化组织形式,不断强化基层建设;进一步优化活动形式,不断强化基础工作;进一步创新文学品牌,不断提升城市生活人文品质;进一步创新服务途径,不断提升城市发展内涵指数),全力打造中国作家黄石文化论坛品牌,切实增强中心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充分发挥地方文学群团组织的作用,自身建设迈出新步伐,服务会员取得新成效,优化品牌实现新突破,围绕大局作出新贡献,促进繁荣开创新局面,呈现出健康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在助力鄂东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不断增强中心意识,加强建设,强化基础,地方文学群团组织的向心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是加强政治学习,坚持文学团体发展的正确导向。作协主席团坚持把理论学习放在首位,认真贯彻党的文艺思想,特别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主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主题活动,倡导全体会员形成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风尚,牢记责任和使命,始终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推动协会工作科学发展。
二是围绕发展大局,充分展现文学价值与责任担当。围绕市委提出的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建设鄂东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部署,通过专业创作、作品征集、编著图书等形式,相继服务文明城市创建、反腐倡廉宣教、各类文化旅游节、英模人物宣传、城建文化元素创作等中心工作,主动融入全市建设主战场,实现文学与社会两者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展现了文学界的风采,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评价,社会反响良好。市作协多次被市委和市文联授予“先进文艺社团”称号,会员数十人次得到上级表彰。
三是强化组织建设,不断扩大文学团体的社会基础。我们非常重视基层作协建设,牢固树立全市作协与文学团体“一盘棋”思想,优化作协工作的生态环境,努力拓展工作平台,在成立基层作协组织上进行有益探索,相继指导成立了黄石市首家乡镇作协——大冶市还地桥镇作家协会以及黄石港区、西塞山区和下陆区作协,加强联系协作、支持服务,形成工作联动和优势互补,增强合力与实力。文学介入经济社会建设、文化支撑科学发展的理念逐渐得到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认同。
二、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活动,繁荣创作,地方文学群团组织的凝聚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是创新工作机制,推动精品创作,强化地方文学集体自豪感。遵循文艺创作规律,实现由强调数量型向注重精品型的转变。每位主席主抓一种文学样式方面的创作,做好规划引导、选题策划和论证,明确创作方向和重点,并适时召开作品研讨会,进行专题论证,积极引导本土作家潜心创作,不断提高创作水平,在优势项目上有收获,在弱势项目上有突破,努力形成佳作不断、精品迭出、获奖不断的局面。曹树莹诗集《隐逸的火焰》获第六届湖北文学奖(双年),成为黄石市第一位获此荣誉的作家。吕永超的散文、邹晓芳的小说、向天笑的散文诗多次获全国奖项。举办了胡燕怀长篇历史小说汉冶萍三部曲《大国烟云》和荒湖中篇小说集《半个世界》首发式和研讨会,青年作家翁想想《电视门》等三部长篇小说成为畅销书。组织采写的反映环保、新农村、三万活动等内容的报告文学被省作协专辑采用。3名会员入选省文学院签约作家。
二是创新展现平台,突出本土风采,强化地方文学集体荣誉感。配合市文联办好《五彩石》文艺刊物,坚持出版黄石市年度文学作品年鉴,在报刊和网站开辟文学专栏和电子书专题,为会员们提供展现交流平台,让黄石文学界进行集体亮相,扩大了文学团体的社会影响力。倡导催生阳新县“吴国伦文学奖”,组织农民作者作品集体刊登文学刊物,推出黄石青年写手专栏,推荐发表有一定创作实力的文学青年的作品,并分别由作协主席团成员给予评论推介,深受文学青年的欢迎。
三是创新服务形式,丰富服务内容,强化地方文学集体归属感。我们确立重心下移,开展各类活动,为会员提供优质服务,扩大协会影响力,加强文学队伍建设的思路。作协主席团成员对校园文学厚爱有加,主席曹树莹应邀首讲湖北师范大学“磁湖文学论坛”,副主席吕永超、邹晓芳也相继主讲该论坛,受到大学生欢迎。协会还大力支持黄石四大高校文学社团工作,连续八年联合主办黄石市高校文学创作大赛,每次大赛历时5个多月,参与学生达1万多人,培育了文学后备力量。
三、不断增强发展意识,打造品牌,突出特色,地方文学群团组织的创造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是创造品牌,着眼于提升地方文学品位。坚持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开拓创新的原则,努力把文学活动由一般性向影响力、品牌性转变。由曹树莹主席发起,市作协主办的中国作家黄石文化论坛于2008年3月29日隆重开讲。论坛开办以来,我们相继邀请到熊召政、毕飞宇、李敬泽、方方、莫言、舒婷等30多位著名作家、诗人来到中国作家黄石文化论坛,主讲9个年度的春夏秋冬号,每一次论坛都吸引了本地和周边地市文学爱好者的踊跃参加,反响强烈,相关媒体予以报道,社会各界给予高度评价。
二是优化品牌,着力于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强化精品意识,使每一季的论坛活动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能够做到出新出彩、亮点频现、不同凡响,并融入到城市文化发展进程之中,迅速实现由一项文学活动成为一座城市文化品牌的裂变。如在论坛中间穿插作品朗诵、歌曲演唱、影片播放和签名售书等环节,增强了文学感染力。主讲嘉宾们借助文学语言,为一座城市带来超越时空的文化关注、人文关怀和思维核变。还安排主席团成员、重点作者与主讲嘉宾见面恳谈和媒体记者专题采访活动,并坚持论坛免费入场制度,让更多的人感受文学的魅力。
三是发展品牌,致力于提升人文内涵品格。作为一种文化创新形式,论坛的人文价值逐渐显现。通过中国作家黄石文化论坛,引发了人们对城市人文品质的深度思考,吸引了更多的人关注文学、关心文化、关爱城市,共促和谐发展。名家、名作、名言,名牌、名企、名城,一些企业和单位积极参与到论坛中来,进行投身文化领域的新尝试。论坛已经成为代表一座城市形象的文化品牌,《诗刊》社将“青春回眸”诗会安排在黄石举行,数十位著名诗人莅临黄石,城市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