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理论室 发布时间: 2016-11-25 作者: 智富
11月21日,省作协召开晓苏、曹军庆、普玄作品研讨会。研讨会由湖北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梁必文主持,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朱训集讲话,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高晓晖,省外知名评论家汪政、谢有顺、毕光明,省内文学评论家王先霈、陈美兰、樊星、刘川鄂、昌切、蔚蓝、李遇春、李鲁平、金立群、蔡家园、杨晓帆、吴佳燕、熊唤军、刘诗伟等出席研讨会。
专家畅所欲言,高度肯定评介这三位60后作家的创作成绩并提出富有针对性的建议。专家们或从共性角度阐述三位作家创作的共同文学追求与创作特征,或从个性角度阐明三位作家各自的个性风格与创作特质,或从时代角度探讨三位作家创作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潜藏的可能性。
晓苏、曹军庆、普玄都是湖北60后的实力派代表性作家,都有较长的创作经历,在我国文坛拥有不小的声名,凭借在国内颇有影响力的长、中、短篇小说作品,收获了不少重要奖项。大多数评论家认为将他们归为一类不仅有代际的考虑,更有文学作品风格的趋同性基础,因为他们接受了先锋小说等现代派理论的熏染,但写作的底色还是秉持了湖北文学优良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而且都有丰富的生活阅历积累,都很会讲故事,自觉地追求文本可读性。
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汪政首先发言,表示更愿意用世情小说这个词来概括三位作家的小说风貌。从他们的小说里能真切感受到当下社会世态,阅读他们的作品好像就是一面镜子。他认为,作为“很会讲故事”的作家一代,他们不仅借鉴民间故事和歌谣,还积极汲取现代小说的写法,他们未来的创作空间具备无限可能性。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陈美兰认为,一批50后在全国有影响的作家还在继续出不少文学精品,我们目前的目光确实要关心,从年龄层次上来说60后是第二梯队,对我们省怎么继续建设文学强省很需要给予他们有力的支持,而且对他们的创作成就应该要做更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毕光明系统阐述了晓苏的文学思想与创作成就。他认为晓苏的小说为当代文学短篇小说艺术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特别是绘制了人性逻辑规约下的心灵转换奇观,尤其值得称道。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谢有顺激情澎湃地概括了普玄小说重点书写“新水浒人物”的特质。他认为,当下的小说写作背后缺乏一种力量,一种从废墟、破败中站立起来的力量。作家普玄属于有力量的作家,他将“原始的力”写出来,将民间的真性情展现出来,但是做得还不够,评论家将这种特质拎出来有助于作家的自觉追求与反思。
湖北大学教授刘川鄂认为,曹军庆写带点变异的、病态的、灰蒙蒙的人性,有一种手术刀般的锋利,注重日常生活的残酷,真实生活的背后更真实,道德面孔之后的血腥,文明外衣下的兽性,理性管不住的非理性的邪恶,冷峻、犀利、别致的风格,而且很注重在他的中短篇中运用陡转的技巧,有一种很奇绝之风。蔡家园认为,曹军庆的《云端之上》《落雁岛》,普玄即将发表的作品《老孩子》等都有一种新的气象,在小说写作中预示着一种新的可能性。
随着研讨的深入,不少评论家将焦点放到湖北文坛如何接续,60后作家如何突围这个议题,也对三位作家给出了建议。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先霈说,湖北小说还在依赖50后作家撑大旗,60后作家亟需找到一个突破口,要写成与方方、池莉不一样的东西。现在看他们的作品,还没有一个50后作家写不出的东西,作家要自己走出不一样的创作之路。另外,作家不能早早就让风格束缚自己,能不能写作的路子更多一些,能不能用两副笔墨创作。
朱训集指出,召开研讨会就是想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对他们的作品进行把脉问诊,借助大家的力量为他们鼓劲加油,批评点拨,使他们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更好,能够创作出更多更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真正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学精品,
梁必文在主持总结时说,“大家充分肯定了晓苏、曹军庆、普玄三位作家的创作成就,认为他们的作品建构都有一定的厚度了,以前对他们的宣传推介不够,虽然他们在本省乃至全国也有一定的影响,靠的是单打独斗。当然一个作家不是靠宣传推介出来的,还是靠作品说话,但是宣传推介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他认为,50岁左右的作家是出精品力作年龄,今天研讨三位作家的创作很有必要。
来源:
理论室 作者:
智富
发布时间:
2016-11-25
11月21日,省作协召开晓苏、曹军庆、普玄作品研讨会。研讨会由湖北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梁必文主持,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朱训集讲话,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高晓晖,省外知名评论家汪政、谢有顺、毕光明,省内文学评论家王先霈、陈美兰、樊星、刘川鄂、昌切、蔚蓝、李遇春、李鲁平、金立群、蔡家园、杨晓帆、吴佳燕、熊唤军、刘诗伟等出席研讨会。
专家畅所欲言,高度肯定评介这三位60后作家的创作成绩并提出富有针对性的建议。专家们或从共性角度阐述三位作家创作的共同文学追求与创作特征,或从个性角度阐明三位作家各自的个性风格与创作特质,或从时代角度探讨三位作家创作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潜藏的可能性。
晓苏、曹军庆、普玄都是湖北60后的实力派代表性作家,都有较长的创作经历,在我国文坛拥有不小的声名,凭借在国内颇有影响力的长、中、短篇小说作品,收获了不少重要奖项。大多数评论家认为将他们归为一类不仅有代际的考虑,更有文学作品风格的趋同性基础,因为他们接受了先锋小说等现代派理论的熏染,但写作的底色还是秉持了湖北文学优良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而且都有丰富的生活阅历积累,都很会讲故事,自觉地追求文本可读性。
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汪政首先发言,表示更愿意用世情小说这个词来概括三位作家的小说风貌。从他们的小说里能真切感受到当下社会世态,阅读他们的作品好像就是一面镜子。他认为,作为“很会讲故事”的作家一代,他们不仅借鉴民间故事和歌谣,还积极汲取现代小说的写法,他们未来的创作空间具备无限可能性。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陈美兰认为,一批50后在全国有影响的作家还在继续出不少文学精品,我们目前的目光确实要关心,从年龄层次上来说60后是第二梯队,对我们省怎么继续建设文学强省很需要给予他们有力的支持,而且对他们的创作成就应该要做更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毕光明系统阐述了晓苏的文学思想与创作成就。他认为晓苏的小说为当代文学短篇小说艺术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特别是绘制了人性逻辑规约下的心灵转换奇观,尤其值得称道。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谢有顺激情澎湃地概括了普玄小说重点书写“新水浒人物”的特质。他认为,当下的小说写作背后缺乏一种力量,一种从废墟、破败中站立起来的力量。作家普玄属于有力量的作家,他将“原始的力”写出来,将民间的真性情展现出来,但是做得还不够,评论家将这种特质拎出来有助于作家的自觉追求与反思。
湖北大学教授刘川鄂认为,曹军庆写带点变异的、病态的、灰蒙蒙的人性,有一种手术刀般的锋利,注重日常生活的残酷,真实生活的背后更真实,道德面孔之后的血腥,文明外衣下的兽性,理性管不住的非理性的邪恶,冷峻、犀利、别致的风格,而且很注重在他的中短篇中运用陡转的技巧,有一种很奇绝之风。蔡家园认为,曹军庆的《云端之上》《落雁岛》,普玄即将发表的作品《老孩子》等都有一种新的气象,在小说写作中预示着一种新的可能性。
随着研讨的深入,不少评论家将焦点放到湖北文坛如何接续,60后作家如何突围这个议题,也对三位作家给出了建议。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先霈说,湖北小说还在依赖50后作家撑大旗,60后作家亟需找到一个突破口,要写成与方方、池莉不一样的东西。现在看他们的作品,还没有一个50后作家写不出的东西,作家要自己走出不一样的创作之路。另外,作家不能早早就让风格束缚自己,能不能写作的路子更多一些,能不能用两副笔墨创作。
朱训集指出,召开研讨会就是想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对他们的作品进行把脉问诊,借助大家的力量为他们鼓劲加油,批评点拨,使他们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更好,能够创作出更多更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真正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学精品,
梁必文在主持总结时说,“大家充分肯定了晓苏、曹军庆、普玄三位作家的创作成就,认为他们的作品建构都有一定的厚度了,以前对他们的宣传推介不够,虽然他们在本省乃至全国也有一定的影响,靠的是单打独斗。当然一个作家不是靠宣传推介出来的,还是靠作品说话,但是宣传推介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他认为,50岁左右的作家是出精品力作年龄,今天研讨三位作家的创作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