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网上笔会 > 原创散文

一缸一世界

来源: 湖北作家网    发布时间: 2020-04-29    作者: 周胜辉

   过秋了,风一点点的凉,田一片片的黄,山一层层的染。此时的东山风好,颜色也好,又是一个好秋。东山人就该忙着拾掇坛坛罐罐,到了该酿的季节了,东山人当然不会错过。

   就着秋凉,东山人把甑洗净了,缸洗净了,当然,心也是净的,不染一点尘埃。糯米进了甑,灶台的火也烧旺了,起蒸,下曲,封缸。十天半月以后,一股销魂的香就会从缸里飘出来,绕着梁,穿过屋,走出村,从东南沟,到老屋湾,再到天井山,在巴河的两岸来来往往,勾住人的魂。

   这香,便是老米酒的香。不浓不淡,不温不燥,香得恰到好处,就像山里的女儿香,带一股仙气。闻一闻,嗅一嗅,人就有了醉意。

   开缸的日子说到就到,这一天,必是东山人的大日子,男人女人都沐了浴,焚了香,男人一脸凝重,女人一脸虔诚,敬神,敬祖,敬菩萨。礼成,酒也成。坛开了,一种甘洌的液体就呈现在人的眼前,一种欢乐便在人的心中疯长。

   缸是泥土砌的缸,米是泥土育的米,人是泥土养的人,人与灵就结合起来了。一口缸就是一方世界,酒味就厚,就醇,就有了皈依。

   老米酒是东山的魂,更是东山人的命。自打从远祖那里传下来,就着这一方水土,她在这里生根,发芽,开枝散叶。魂在,命在,天地就在。也只有这一方水土,才生得了老米酒,养得了老米酒,东山既是她的摇篮,也是她的归宿。巴水源头的水,大别山高处的米,才供得住她,度得了她。出了东山,做的老米酒就没了神,没了品味,没了韵致。老米酒是东山的招牌,也是东山人的脸面,招牌不能砸,脸面不能丢,东山人总是用心去维护。

   东山人善酿,也善饮,几乎家家酿,家家饮。酿和饮,成了他们的日常,更是习俗。到了十冬腊月,东山人会在火塘里燃起兜子火,挂上吊锅,把各种山珍一锅烩了,再煮几壶老米酒,边吃边饮,边饮边吃,从冬饮到春,从年里饮到年外,从这辈子饮到下辈子。他们把枯荣关在门外,把禅意留在心中。

   老米酒性甘,味甜,入口极好。更神奇的是,老米酒还养身,祛疾。所以,东山人才像山一样壮,松一样刚,远离了疾患和忧苦。庚子之春,谈虎色变的新冠肺炎席卷全球,东山却连疑似病例也没有。这其中,既是偶然,更是必然。得自然之养,汲自然之气,天必佑之。

   东山人还善唱,最爱唱的还是“老米酒,兜子火,除了皇帝就数我”。这曲子跟老米酒一样久,不知道唱了多少年头,也不知道唱过多少辈子。它跟东山一样久,跟巴河一样长。东山不腐,巴河不断,曲子就会笔直唱下去。

   东山人还懂得分享,揣着这份宝物,他们从山里走出来,到城,到市,播一路的香,播一路的口碑,也播一路的念想。喝了的,说好喝;没喝的,想喝;喝过了的,还想再喝。在口口相传中,老米酒成了产业,成了文化,也成了情怀。

   日子水一样流,人蝼蚁一样过,但东山总在,东山人也总在,无论贵贱,无论悲喜,他们都会端了杯子,敬天,敬地,敬人!

上一篇:大美返湾湖

下一篇:万象始更新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1号 湖北省作家协会 电话:027-68880685
Copyright @ 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www.hbzjw.org.cn
技术支持: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一缸一世界

来源: 湖北作家网    作者: 周胜辉
发布时间: 2020-04-29

   过秋了,风一点点的凉,田一片片的黄,山一层层的染。此时的东山风好,颜色也好,又是一个好秋。东山人就该忙着拾掇坛坛罐罐,到了该酿的季节了,东山人当然不会错过。

   就着秋凉,东山人把甑洗净了,缸洗净了,当然,心也是净的,不染一点尘埃。糯米进了甑,灶台的火也烧旺了,起蒸,下曲,封缸。十天半月以后,一股销魂的香就会从缸里飘出来,绕着梁,穿过屋,走出村,从东南沟,到老屋湾,再到天井山,在巴河的两岸来来往往,勾住人的魂。

   这香,便是老米酒的香。不浓不淡,不温不燥,香得恰到好处,就像山里的女儿香,带一股仙气。闻一闻,嗅一嗅,人就有了醉意。

   开缸的日子说到就到,这一天,必是东山人的大日子,男人女人都沐了浴,焚了香,男人一脸凝重,女人一脸虔诚,敬神,敬祖,敬菩萨。礼成,酒也成。坛开了,一种甘洌的液体就呈现在人的眼前,一种欢乐便在人的心中疯长。

   缸是泥土砌的缸,米是泥土育的米,人是泥土养的人,人与灵就结合起来了。一口缸就是一方世界,酒味就厚,就醇,就有了皈依。

   老米酒是东山的魂,更是东山人的命。自打从远祖那里传下来,就着这一方水土,她在这里生根,发芽,开枝散叶。魂在,命在,天地就在。也只有这一方水土,才生得了老米酒,养得了老米酒,东山既是她的摇篮,也是她的归宿。巴水源头的水,大别山高处的米,才供得住她,度得了她。出了东山,做的老米酒就没了神,没了品味,没了韵致。老米酒是东山的招牌,也是东山人的脸面,招牌不能砸,脸面不能丢,东山人总是用心去维护。

   东山人善酿,也善饮,几乎家家酿,家家饮。酿和饮,成了他们的日常,更是习俗。到了十冬腊月,东山人会在火塘里燃起兜子火,挂上吊锅,把各种山珍一锅烩了,再煮几壶老米酒,边吃边饮,边饮边吃,从冬饮到春,从年里饮到年外,从这辈子饮到下辈子。他们把枯荣关在门外,把禅意留在心中。

   老米酒性甘,味甜,入口极好。更神奇的是,老米酒还养身,祛疾。所以,东山人才像山一样壮,松一样刚,远离了疾患和忧苦。庚子之春,谈虎色变的新冠肺炎席卷全球,东山却连疑似病例也没有。这其中,既是偶然,更是必然。得自然之养,汲自然之气,天必佑之。

   东山人还善唱,最爱唱的还是“老米酒,兜子火,除了皇帝就数我”。这曲子跟老米酒一样久,不知道唱了多少年头,也不知道唱过多少辈子。它跟东山一样久,跟巴河一样长。东山不腐,巴河不断,曲子就会笔直唱下去。

   东山人还懂得分享,揣着这份宝物,他们从山里走出来,到城,到市,播一路的香,播一路的口碑,也播一路的念想。喝了的,说好喝;没喝的,想喝;喝过了的,还想再喝。在口口相传中,老米酒成了产业,成了文化,也成了情怀。

   日子水一样流,人蝼蚁一样过,但东山总在,东山人也总在,无论贵贱,无论悲喜,他们都会端了杯子,敬天,敬地,敬人!

通知公告 动态信息 市州文讯 作品研讨 书评序跋 新书看台 专题专栏 湖北作协
Copynight@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技术支持:荆楚网(湖北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