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 2024-01-02 作者: 创作研究部
12月17日,湖北省作协在汉举办主题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新时代文学研究”的专题研修班。省作协特聘评论家李遇春、周新民、杨彬,第三届签约评论家、湖北文学创作综述研究课题组负责人等10余名评论家参加此次研习座谈。座谈会上,与会评论家结合自身研究领域与文学评论实际,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展开座谈,大家的发言既有宏观概括,也有微观阐释,既有理论分析阐发,也有实践总结反思,现场研讨气氛热烈。
省文联副主席、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遇春: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重要特征,应从“体”和“用”的两个层面辩证地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文学评论的指导意义。一是人民性。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概念,在近百年中国现当代文学发生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对其概念的理解,对其理解一定要有世界的眼光、全局的意识,置身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文明史的发展过程,把人民性、人性、民族性、人类性贯通起来理解。二是时代性。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人民的命运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我们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一定要有大时代的眼光,重建人与历史、生命个体与历史逻辑之间的复杂性关系,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贯彻到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工作中去。三是传统性。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深刻阐明的“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要求我们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中华文明特质、文化内涵融入到我们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中,从而达到古今贯通,中西互鉴的境界。
省作协副主席、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周新民从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之连续性、包容性、创新性的整体场域思考理解新时代文学。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启示我们要将新时代文学置于古今演化的文学史观中去研究文学思想和艺术的问题。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促使我们将新时代文学放在中外文明互鉴基础上,吸收先锋文学、西方后现代文学等有益滋养,让作家作品思想视野更加广阔,艺术表现手法更加丰富。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要求我们有野心、有雄心去创建中华现代文明,将“第二个结合”运用到具体的新时代文学研究中。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杨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开创性提出“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新时代民族文学必须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要,以文学力量铸牢共同体意识。民族文学创作要用心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促进各民族作家广泛深度交流。民族文学研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和评论评奖工作。明年是“骏马奖”评审年,湖北省是除了五个自治区和云南、贵州之外获“骏马奖”最多的省份。明年参评“骏马奖”的作品在内容上一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描写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和现实的作品。评奖作品必须是思想艺术俱佳的作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让人民满意不满意是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
湖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阳燕: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包容性、辩证性、系统性的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民族立场和世界视野的有机统一。其立足于中国自身、中国国内,致力推进中华文化繁荣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同时注重国际国内的联动,弘扬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二是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在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和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同时,也强调进行创造性地发展,正视时代需求,与时代同频共振,将其转化为时代的话语。三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充分证明一个国家要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
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第三届签约评论家叶李: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思想具有高度的历史综合性,其重点之一是建立文化主体性,突出文化主体性也跟强调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体性、国家的政治主体性密切相关,我们要以建立和坚守文化主体性为前提,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参与到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大潮之中,既贡献于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总体发展,又不丧失固有之文化血脉。其次,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人民性,具有特定的政治内涵、文化内涵、社会内涵,重视以主流意识去召唤、塑造理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中华文明传承者,新时代的作家、批评家、文学研究者可以通过对人民性的阐释和书写,强化文化信念,明确社会主义新时代有价值的文化追求,引导当代文艺创作,营造新时代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氛围。第三,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出看待文化问题的有机整体观,这也要求我们批评家和研究者把自己重新嵌入到历史、社会、现实大的框架当中去,使自己重新和所讨论的对象、和书写对象之间建立深刻的血肉关联,形成历史责任感、文化责任感与介入现实的实践能力。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副院长、第三届签约评论家李汉桥:新时代有新的文艺要求,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应积极回应这样的高标准、高要求。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有时代观,充分认识文艺与时代的关系,以一种主动姿态融入和引导时代风尚,特别是民族复兴的时代课题;二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看清历史的定位、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反映对历史民族文化的理解;三要有人民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表现人民生活,展现人民精神价值;四要有价值观,特别是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五是要有创新意识。围绕时代的变化有新的作为,运用新的技法将文艺创作与时代观、历史观做新的结合。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第三届签约评论家汤天勇: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树立文化自信,对于新时代文学研究者来说,怎样构建文学研究的文化自信涉及四个方面问题。一要考虑谁来建构的问题,文学创作和研究者需构建具有独立性和包容性的文化主体性。二是建构什么的问题?既要考虑中国当代文学与文论资源的现实性,也要考虑西方文学与文论资源的历史性。三是怎样建构的问题?一方面要有国际视野的融合,另一方面需要广泛地阅读和科学的融合。四是为谁建构的问题?文学创作与研究要充分体现人民性。
长江文艺杂志社原创版副主编、第三届签约评论家吴佳燕:作为一名编辑,一方面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领会“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等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并将其运用到文学评论中;另一方面在具体编辑实践中,要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办刊方向,把好刊物意识形态观,注重主题策划出版,包括在微信公号推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以及在“新现场”栏目对入选中国作协“两个计划”的作品进行分析评论。
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第三届签约评论家陈澜: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文艺工作的论述,涉及到文艺创作、审美鉴赏、评价标准、传播传承的全过程。既具有很强的体系性和时代性,也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文学评论家要将这些论述结合到自身研究和评论实践中,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度和文化责任感;坚持传承和创新相结合。加强对中国传统诗学理论的学习积累,探索创造性转化运用,形成有效的实践。注重文学批评的审美提炼和文化内涵的同时,也注重文学评论的可读性,努力覆盖更多受众。坚持说真话、真批评,敢于在文学作品的艺术质量和水平上坚持实事求是,说真实的批评感受、诚实的观点。
长江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第四编辑室负责人、第三届签约评论家周聪:要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在编辑工作实践中,要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自觉讲品位、格调、责任,具体到出版工作中要多出文化精品。要增强新时代性的选题,在总书记多次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方向上下功夫,同时关注民族地域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民俗为题材的作品。
湖北大学文学院讲师、第三届签约评论家朱旭结合自身研究方向,探讨了在文学研究中如何真正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是整个多民族的中国共同创造的文化和智慧结晶。二是坚持在正确理论指引下创造性地开展多元一体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三是深化文化认同,追求共同价值,树立和突出民族共享的中华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建构起传统跟现代、中国跟世界的勾连。
武汉轻工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系主任、第三届签约评论家汪亚琴结合华文研究探讨中国文学如何在命运共同体时代,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注重国际聚集阵地打造,可以借鉴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的成功经验,在其他国家或地域打造国际聚集阵地,定期举办文学活动,产生聚集效应。凝练精神标识,将台港澳、祖国内地、海外华文三个不同群体放置于同一话语语境下,以此来增强华语作家的共同体意识。加快推进中国文学世界化的进程,通过吸收世界性资源与本土资源,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推进中国文学经典化。
武汉轻工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讲师邱婕: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文学研究者提供了审美规范和标准上的遵循,要将发掘优秀作品中具有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精神作为责任和使命;要坚持守正创新、兼容并包,将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作为重要准则;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重要基石,树立“接地气”“接人气”的文学审美标准,发掘真正立足于人民实践与生活,蕴含人民性的优秀文学作品。
文华学院讲师李海音通过回顾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关于“现代化”与“民族化”的几次讨论,以及对新世纪以来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明冲突”论的观察,肯定了“文明互鉴”这一提法的时代价值和文化意义,提出应在比较文化的视野下思考中国文学“守正创新”的问题:一方面,要自觉认识到自身固有的东西,激活伟大的传统,从而客观、从容地应对外来文学及其思想的冲击;另一方面,要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姿态,引入“他者”的视野,全面了解外来的文学及其思想,从而在与其比较中选择、吸收有益的东西,转化为自身的创新因子。
来源:
作者:
创作研究部
发布时间:
2024-01-02
12月17日,湖北省作协在汉举办主题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新时代文学研究”的专题研修班。省作协特聘评论家李遇春、周新民、杨彬,第三届签约评论家、湖北文学创作综述研究课题组负责人等10余名评论家参加此次研习座谈。座谈会上,与会评论家结合自身研究领域与文学评论实际,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展开座谈,大家的发言既有宏观概括,也有微观阐释,既有理论分析阐发,也有实践总结反思,现场研讨气氛热烈。
省文联副主席、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遇春: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重要特征,应从“体”和“用”的两个层面辩证地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文学评论的指导意义。一是人民性。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概念,在近百年中国现当代文学发生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对其概念的理解,对其理解一定要有世界的眼光、全局的意识,置身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文明史的发展过程,把人民性、人性、民族性、人类性贯通起来理解。二是时代性。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人民的命运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我们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一定要有大时代的眼光,重建人与历史、生命个体与历史逻辑之间的复杂性关系,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贯彻到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工作中去。三是传统性。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深刻阐明的“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要求我们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中华文明特质、文化内涵融入到我们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中,从而达到古今贯通,中西互鉴的境界。
省作协副主席、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周新民从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之连续性、包容性、创新性的整体场域思考理解新时代文学。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启示我们要将新时代文学置于古今演化的文学史观中去研究文学思想和艺术的问题。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促使我们将新时代文学放在中外文明互鉴基础上,吸收先锋文学、西方后现代文学等有益滋养,让作家作品思想视野更加广阔,艺术表现手法更加丰富。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要求我们有野心、有雄心去创建中华现代文明,将“第二个结合”运用到具体的新时代文学研究中。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杨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开创性提出“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新时代民族文学必须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要,以文学力量铸牢共同体意识。民族文学创作要用心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促进各民族作家广泛深度交流。民族文学研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和评论评奖工作。明年是“骏马奖”评审年,湖北省是除了五个自治区和云南、贵州之外获“骏马奖”最多的省份。明年参评“骏马奖”的作品在内容上一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描写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和现实的作品。评奖作品必须是思想艺术俱佳的作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让人民满意不满意是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
湖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阳燕: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包容性、辩证性、系统性的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民族立场和世界视野的有机统一。其立足于中国自身、中国国内,致力推进中华文化繁荣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同时注重国际国内的联动,弘扬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二是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在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和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同时,也强调进行创造性地发展,正视时代需求,与时代同频共振,将其转化为时代的话语。三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充分证明一个国家要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
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第三届签约评论家叶李: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思想具有高度的历史综合性,其重点之一是建立文化主体性,突出文化主体性也跟强调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体性、国家的政治主体性密切相关,我们要以建立和坚守文化主体性为前提,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参与到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大潮之中,既贡献于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总体发展,又不丧失固有之文化血脉。其次,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人民性,具有特定的政治内涵、文化内涵、社会内涵,重视以主流意识去召唤、塑造理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中华文明传承者,新时代的作家、批评家、文学研究者可以通过对人民性的阐释和书写,强化文化信念,明确社会主义新时代有价值的文化追求,引导当代文艺创作,营造新时代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氛围。第三,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出看待文化问题的有机整体观,这也要求我们批评家和研究者把自己重新嵌入到历史、社会、现实大的框架当中去,使自己重新和所讨论的对象、和书写对象之间建立深刻的血肉关联,形成历史责任感、文化责任感与介入现实的实践能力。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副院长、第三届签约评论家李汉桥:新时代有新的文艺要求,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应积极回应这样的高标准、高要求。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有时代观,充分认识文艺与时代的关系,以一种主动姿态融入和引导时代风尚,特别是民族复兴的时代课题;二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看清历史的定位、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反映对历史民族文化的理解;三要有人民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表现人民生活,展现人民精神价值;四要有价值观,特别是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五是要有创新意识。围绕时代的变化有新的作为,运用新的技法将文艺创作与时代观、历史观做新的结合。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第三届签约评论家汤天勇: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树立文化自信,对于新时代文学研究者来说,怎样构建文学研究的文化自信涉及四个方面问题。一要考虑谁来建构的问题,文学创作和研究者需构建具有独立性和包容性的文化主体性。二是建构什么的问题?既要考虑中国当代文学与文论资源的现实性,也要考虑西方文学与文论资源的历史性。三是怎样建构的问题?一方面要有国际视野的融合,另一方面需要广泛地阅读和科学的融合。四是为谁建构的问题?文学创作与研究要充分体现人民性。
长江文艺杂志社原创版副主编、第三届签约评论家吴佳燕:作为一名编辑,一方面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领会“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等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并将其运用到文学评论中;另一方面在具体编辑实践中,要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办刊方向,把好刊物意识形态观,注重主题策划出版,包括在微信公号推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以及在“新现场”栏目对入选中国作协“两个计划”的作品进行分析评论。
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第三届签约评论家陈澜: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文艺工作的论述,涉及到文艺创作、审美鉴赏、评价标准、传播传承的全过程。既具有很强的体系性和时代性,也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文学评论家要将这些论述结合到自身研究和评论实践中,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度和文化责任感;坚持传承和创新相结合。加强对中国传统诗学理论的学习积累,探索创造性转化运用,形成有效的实践。注重文学批评的审美提炼和文化内涵的同时,也注重文学评论的可读性,努力覆盖更多受众。坚持说真话、真批评,敢于在文学作品的艺术质量和水平上坚持实事求是,说真实的批评感受、诚实的观点。
长江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第四编辑室负责人、第三届签约评论家周聪:要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在编辑工作实践中,要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自觉讲品位、格调、责任,具体到出版工作中要多出文化精品。要增强新时代性的选题,在总书记多次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方向上下功夫,同时关注民族地域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民俗为题材的作品。
湖北大学文学院讲师、第三届签约评论家朱旭结合自身研究方向,探讨了在文学研究中如何真正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是整个多民族的中国共同创造的文化和智慧结晶。二是坚持在正确理论指引下创造性地开展多元一体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三是深化文化认同,追求共同价值,树立和突出民族共享的中华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建构起传统跟现代、中国跟世界的勾连。
武汉轻工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系主任、第三届签约评论家汪亚琴结合华文研究探讨中国文学如何在命运共同体时代,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注重国际聚集阵地打造,可以借鉴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的成功经验,在其他国家或地域打造国际聚集阵地,定期举办文学活动,产生聚集效应。凝练精神标识,将台港澳、祖国内地、海外华文三个不同群体放置于同一话语语境下,以此来增强华语作家的共同体意识。加快推进中国文学世界化的进程,通过吸收世界性资源与本土资源,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推进中国文学经典化。
武汉轻工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讲师邱婕: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文学研究者提供了审美规范和标准上的遵循,要将发掘优秀作品中具有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精神作为责任和使命;要坚持守正创新、兼容并包,将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作为重要准则;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重要基石,树立“接地气”“接人气”的文学审美标准,发掘真正立足于人民实践与生活,蕴含人民性的优秀文学作品。
文华学院讲师李海音通过回顾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关于“现代化”与“民族化”的几次讨论,以及对新世纪以来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明冲突”论的观察,肯定了“文明互鉴”这一提法的时代价值和文化意义,提出应在比较文化的视野下思考中国文学“守正创新”的问题:一方面,要自觉认识到自身固有的东西,激活伟大的传统,从而客观、从容地应对外来文学及其思想的冲击;另一方面,要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姿态,引入“他者”的视野,全面了解外来的文学及其思想,从而在与其比较中选择、吸收有益的东西,转化为自身的创新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