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长江文艺评论杂志社 发布时间: 2025-11-12 作者: 李筠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这一重要论述不仅适用于文学创作,更揭示了文学活动的核心使命——任何形式的文学传播都必须以文学表达为根基,否则便会沦为无魂之躯。2025年“湖北文学之夜”的成功,正在于其始终坚守“不辜负文学”的初心,通过文学思维的精准运用、叙事体系的全新构建、表达形态的多元创新,为文学活动如何实现文学价值、产生文学效果提供了富有启示性的样本。
一、在具象化的文学思维中,找寻长江叙事的精神锚点
长江作为自然存在,本是“逝者如斯夫”的时间载体,但在文学的观照下,它成为承载民族情感与文化记忆的精神符号。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行吟,到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怅望,从杜甫“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沉郁,到苏轼“大江东去”的豪迈,正是文学的持续书写,让长江获得了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湖北文学之夜”牢牢把握这一本质,以“长江和文学的故事”为核心线索,将自然之江升华为文学之江。舞台上讲述的青年作词家胡宏伟为长江创作歌词的故事,体现着这种文学塑造力的当代延续——当音符与文字碰撞,长江的浪花便有了旋律,涛声便有了诗意,这种创作过程的具象化呈现,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文学如何为自然赋予灵魂。
如果说胡宏伟的故事是文学与艺术的对话,那么青年文学爱好者的青春叙事则是文学与时代的共鸣。第二十二届新青年小说大赛中,湖北大学杨琴的《遇山》以辞职青年的旅途邂逅探讨现代焦虑,北京师范大学郑世琳的《蝴蝶的尖叫》用边境小镇的女性命运直面成长困境,这些作品通过舞台短剧和角色体验的形式被重新演绎,让青春的迷茫与坚守在长江的见证下获得了普遍意义。这种青春书写脱离了悬浮的抒情,展现出扎根现实的思考。“湖北文学之夜”将这些青春故事纳入长江叙事,使宏大意象与个体经验形成对话,让文学既见江河,更见人心。
文学的生命力不仅在于青春的表达,更在于对烟火人间的忠实记录。“荆山楚水•荆风楚韵——笔尖上的湖北”主题征文活动收到的1842篇来稿,如同为长江流域的生活景象绘制了细密的工笔画。活动从中选取优秀作品改编的《这方烟火》《巴东的冬天》《满江红》等节目,以情景演绎的方式,将文字中的市井百态、乡土风情转化为可感的舞台形象。这正是“湖北文学之夜”创意设计中可圈可点之处。整场活动旨在构建一场“江河底蕴—青春书写—沃土扎根—文脉传承”的沉浸式文学镜像,串联起长江的自然禀赋、荆楚的人文沃土和青年的文学力量,既展现湖北文学从江河中来、向时代中去的生长力,诠释文学不只是文字,更是青春与土地的共鸣、历史与未来的对话,由此让文学从书页走向舞台,激荡大众共情。当剧中人讲述着长江边的人间烟火,观众看到了具体的故事,更体会到文学“揭示人类命运、展现人性光辉”的本质力量。这种大众视角的叙事,让长江文学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而成为大众精神世界的镜像。
四重叙事中最具深意的,是文学薪火的传承脉络。活动下篇“星河弄潮”通过《追光》《代表作》等节目,以历代文学巨匠的经典文本为引,串联起新时代创作者的探索足迹。从屈原的《楚辞》到当代作家的现实书写,从古人的“独怆然而涕下”到今人的“为时代放歌”,这种跨越千年的对话,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的深刻论断。舞台上,献给长江的诗篇经由情境式演绎,文学传承便不再只是抽象的概念,而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精神接力。青春书写、大众视角与薪火传承的三重内核,在文学思维的熔铸下,让长江意象获得了鲜有的丰富性与层次感。
长久以来,文学活动常陷入“晚会化”的误区——主持人串联流程,嘉宾登台领奖,朗诵与歌舞点缀其间,形式大于内容,喧闹取代深刻。“湖北文学之夜”的突破性意义,在于它彻底颠覆了这种认知,将活动本身打造成一场运用舞台语言展开的全新文学书写,在叙事体系与美学表达上完成了对文学活动本体的重构。
这种重构首先体现为对传统叙事结构的打破。以往的文学晚会多采用“主持人—节目—颁奖”的线性模式,叙事权高度集中,观众始终处于被动接收的位置。而“湖北文学之夜”甚至取消了传统意义上活动主持人的设置,以“江天激浪”“沃土生华”“星河弄潮”三大篇章为骨架,将颁奖环节完全融入舞台叙事:当小说中的主人公在聚光灯下朗诵原文,获奖作者从观众席走上舞台与之相见,颁奖便不再是简单的仪式,而成为故事的延伸与文学的共鸣。
舞台语言的文学化运用,可以被看作是2025“湖北文学之夜”活动构建多元化文学叙事的核心密码。在当下文化艺术活动沉迷于声光电崇拜的浪潮中,“湖北文学之夜”却独辟蹊径,致力于让所有艺术手段都成为文学表达的延伸。序章《江河所赐》中,编钟古琴的旋律与古今长江文学名句交织,影像画面里的长江涛声与舞台上的舞蹈语汇呼应,形成“音诗画”的立体叙事——音乐不只是背景,还是文学情感的外化;舞蹈不止步于装饰,而在努力让文字意境具象呈现;灯光不仅是特效,更是思想脉络的指引。这种“节目为体、文学为魂”的创作理念,确保了所有艺术形式都服务于文学内核,正如鲁迅所言:“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从“湖北文学之夜”中,我们看到,只要技术与艺术都成为这束火光的载体,文学力量的释放就一定会实现最大化。
更具深意的是,这场舞台书写始终围绕着一系列根本性的文学命题展开:文学是什么?文学怎么写?文学为谁写?谁来写文学?写出怎样的文学?这些问题不通过说教提出,而是隐含在每一个节目、每一次叙事中。《破茧寻光》通过青年创作者的内心独白,回答了“谁来写文学”的问题——是那些扎根生活、心怀理想的青春力量;《这方烟火》用诗乐舞的形态,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市井生活场景,回应了“文学为谁写”的追问——为那些在时代中奔波的普通人;而两场文学赛事的作品展示,则以多元的题材与风格,用文学语言的无限可能性,诠释了“写出怎样的文学”的答案,这就是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真诚书写。这种将理论思考融入艺术呈现的方式,让活动超越了单纯的传播功能,成为一场大众参与的“文学沉思会”。
这场沉思最终指向文学是“人学”的本质。活动通过角色演绎、故事讲述等多种形式,践行着“让人情被看见、让人性发出光、让人的命运多样性更清晰更立体地走进人心”的文学追求。当《蝴蝶的尖叫》中的姚瑶挣脱偏见的桎梏,当《遇山》中的徐远宁在旅途中找到自我,观众看到的不仅是虚构的人物,更是现实中无数个体的缩影。这种对人性的深度开掘其实是在证明,文学活动不应是远离生活的阳春白雪,而应是也只能是与每个人的生命体验紧密相连的精神远征。它或许不能立刻改变什么,但能在人们心中种下文学的种子,让“人学”的光芒照亮生活的角落。
具体的创意设计自然助推了“湖北文学之夜”的成功,但这并不是构成其成功的唯一要件。在“湖北文学之夜”的实践中,探索并形成了文学活动有效叙事的三条核心规律——充分尊重现场体验、充分重视舞台语言、充分展示多元化形态。这三条规律支撑着“湖北文学之夜”获得成功的各种要件,它的背后,是对文学活动本质的深刻认知:它必须是“跟文学同步跳动”“跟文学共呼吸”“有自己独特表达规律”的精神存在。
充分尊重现场体验,是文学活动产生感染力的前提。文学的传播在任何时代都不会是单向的信息输送,而是创作者、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精神对话。“湖北文学之夜”从暖场专题片《长江:文学之河》开始,便致力于构建沉浸式的体验空间。影像中奔流的长江与现场的灯光效果交织,让观众仿佛置身江渚之上;演员的台词与背景音中的涛声呼应,形成听觉上的包围感;而当全场观众挥舞星光灯,与舞台上的朗诵者共同完成《长江之歌》的合唱时,个体的情感便汇聚成集体的共鸣,将现场体验升华为精神共振。这种体验的构建,本质上是对文学“对话性”的尊重。正如巴赫金所言,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的阅读中最终完成的,文学活动则为这种意义的生成提供了现场语境。在这里,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文学叙事的参与者与完成者。
充分重视舞台语言,是文学活动实现文学表达的关键。舞台语言与文学语言既有关联又有区别:文学语言是抽象的、间接的,依赖读者的想象;舞台语言是具象的、直接的,依赖感官的呈现。优秀的文学活动,必须实现两种语言的有机转化,而不是让前者被后者吞噬。“湖北文学之夜”的舞台语言运用,始终遵循“文学逻辑优先”的原则:音诗乐舞演绎青春故事时,舞蹈动作的设计就一定是源于文本中的情感节奏;情景短剧再现人间烟火时,台词改编就必须忠于原作的精神内核;声光电营造氛围时,光影的变化只能完全彻底地服务于文学意境的营造。这种转化不能被理解为简单的“翻译”,它属于既保留了文学的精神内核,又赋予了更具感染力表达形态的创造性“再书写”。
充分展示多元化形态,是文学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学的生命力在于其多元性,文学活动的生命力同样在于其形态的丰富性。“湖北文学之夜”以文学为核心,辐射出音乐、舞蹈、戏剧、影像等多种艺术形态,形成了“一体多元”的表达格局。这种多元化不是形式的堆砌,而是围绕文学主题的有机整合。上篇“江天激浪”以音诗乐舞为核心,彰显青春的蓬勃力量;中篇“沃土生华”以情景演绎为主,凸显文学的生活质感;下篇“星河弄潮”则融合多种形式,象征文脉的绵延不绝。每种形态都承担着特定的文学功能,共同构建起立体的叙事空间。这种多元化背后,是对“谁来写文学”“文学为谁写”等命题的回应——不同的艺术形态对应着不同的接收群体,年轻人或许更易被原创歌曲打动,年长的观众可能更偏爱诗词朗诵,而情景短剧则能吸引对故事感兴趣的普通大众。通过多元化的形态,文学活动打破了圈层的壁垒,让文学的光芒照进更广阔的人群。
这三条规律既独立发挥作用,又相互交织、协同共进,共同为文学活动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坚实支撑。现场体验为舞台语言和多元化形态提供了情感共鸣的基础,让观众更易沉浸于文学世界;舞台语言则是将现场体验和多元化形态进行有机串联的桥梁,通过生动的呈现,让观众深入理解文学内涵;多元化形态又进一步拓展了现场体验的维度和舞台语言的表达空间,使文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湖北文学之夜”所探索出的这三条叙事规律,为文学活动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这进一步表明,对文学活动主体性的坚守,就应该具体体现在不做文学的“附属品”,要做文学的“延伸体”;不满足于其他艺术形式的“载体”,要成为具有自身规律的“独立存在”。“湖北文学之夜”的开拓性意义也正在于此,它验证了文学活动完全可以有自己的叙事美学,完全可以通过创新的形式拓展文学表达的边界:当朗诵、演绎、歌舞都建立在文学叙事逻辑之上时,它们便不再是无关紧要的点缀,而成为文学表达的有机组成部分,充满了文学的力量。
视觉当道,快餐畅行,是当下文化场域里绕不开的现象。还有文学吗?文学在哪里?文学的入口在何方?这些问题看似是为文学鼓呼,但实质是一切文化艺术形式在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向大众提供通道的问题。
2025“湖北文学之夜”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整场活动精心挑选具有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作品,在70分钟的紧凑结构中一气呵成,没有喧嚣浮躁的表演和浅薄空洞的娱乐,有的只是对文学特征的虔诚致敬与深情演绎。从经典诗词的朗诵,到现代小说的片段演绎,再到文学主题的歌舞呈现,每一个环节都始终围绕文学特征展开,让人们真切感受到文学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这种对文学特征的精准把握与生动展现,为大众提供了一条清晰、便捷的走进文学的通道,让人们重新发现文学的魅力。
在对文学语言魅力的传递上,“湖北文学之夜”可谓匠心独运。无论是《遇山》中“晚霞果真如同绚丽的油画,在层层叠叠的低矮山间倾泻而下”的细腻描写,还是《雷公不打种竹郎》里“一株株幼笋,仿佛在瞬间爆发出了一股伟力,奋力拱开在泥土和腐叶下纠结交错的竹鞭”的生动刻画,都通过演员的深情诵读与舞台场景的巧妙变幻,让文字的质感与温度扑面而来。这种沉浸式的语言体验,打破了大众与文学语言之间的隔阂。这让人们意识到,文学语言永远不等于晦涩难懂的符号,而一定是能够精准捕捉生活、传递情感的鲜活载体。
对于文学情感共鸣的营造,“湖北文学之夜”更是找到了精准的切入点。展演作品既有青春题材中对迷茫与坚守的书写,也有现实题材里对生活烟火与人性光辉的描摹,都紧扣大众的情感需求。《巴东的冬天》中,游子归来后与奶奶围坐烤火炉烤洋芋的场景,唤起了无数人对家乡与亲情的眷恋;《蝴蝶的尖叫》里,姚瑶在偏见中挣扎、追寻自我的经历,让不少女性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些作品所传递的情感,不悬浮、不虚假,都是源于生活、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与大众之间搭建起了一座坚实的情感桥梁。这座桥梁,让大众在情感的共鸣中读懂文学,也让文学在情感的传递中走进更多人的心中。
注重对文学思想深度的挖掘与阐释,是“湖北文学之夜”展现文学特征的重要体现。整场活动通过深入作品内核,挖掘其中蕴含的对人生、对社会、对时代的思考。《羊杂碎》中“能让人喝饱了不骂娘的,就是英雄”所传递的朴素价值观,《满江红》里岳家拳传承所彰显的家国情怀,都得到了充分的呈现和升华,并引发观众的思考与共鸣。这种对文学思想深度的铺展,让走进文学通道的大众,能够在文学的世界里获得更多的精神滋养与思想启迪,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湖北文学之夜”以其对文学特征的精心展现,成功为大众搭建了走进文学的通道。它证明,在视觉文化与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文学活动完全可以坚守文学本质,以独特的方式吸引大众、感染大众,让文学重新成为大众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通道的搭建,不仅为湖北文学的传播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整个文学领域如何在新时代吸引大众、贴近大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
随着文学思维、舞台叙事与多元形态的融合,“湖北文学之夜”也为观众构建起了一个立体的表达空间与多元的叙事体系。这个空间是对物理意义剧场的突破,使之归于精神意义上的“长江文学坐标系”。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汇,个体与群体共鸣,文学与生活相融,文学活动的价值得到了终极实现。同时,这场文学活动也以青年学生、业余演员、文学作者、职业艺术工作者的共同参与,真正体现了新大众文艺实践的特征:打破了专业与业余的壁垒,让每一份创作热情都能找到释放的出口。青年学生用青涩却真挚的朗诵传递文学初心,业余演员以生活化的演绎让经典片段落地生根,文学作者借舞台叙事让文字突破纸页边界,职业艺术工作者则用专业功底为整体呈现保驾护航。由此人们看到,“湖北文学之夜”没有绝对的“主角”与“配角”,只有不同身份的参与者以文艺为纽带,共同完成了一场关于文学的集体创作。
这个立体空间是时间上的纵深。它以长江为轴,串联起从先秦到当代的文学脉络。暖场中《楚辞》的吟诵,是对文学源头的回望;中篇里市井故事的演绎,是对当下生活的记录;下篇中新时代代表作的展示,是对未来文学的期许。这种时间上的延伸,让观众清晰地看到文学如何“延续着中华文明的血脉,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特质”。当青年创作者站在老一辈作家的肩膀上,为长江写下新的诗篇,观众感受到的不仅是一场活动的精彩,更是文学“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这种时间维度的构建,对照了“文学如何绵延流传”的命题——它既需要对传统的敬畏,也需要对时代的回应,更需要对未来的开拓。
这个立体空间是广度上的扩展。它以湖北为原点,辐射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来自长江流域13个省(区、市)的作品,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学气息;“笔尖上的湖北”征文活动吸引全国创作者参与,让荆楚故事获得了普遍的意义;而舞台上的故事,从西南边境的小镇到湖北的巴东,从都市的职场到乡村的田野,展现了长江流域生活的多样图景。这种空间上的拓展,让长江文学不再是地域的局限,而是具有全国意义的精神符号。
这个立体空间是精神上的掘进。“湖北文学之夜”展示文学的美,更追问文学的真与善。它通过角色的命运,探讨“乡愁”“女性成长”等社会议题;通过现实的书写,回应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时代命题;通过传承的叙事,思考文学的使命与价值。这种精神上的开掘,让文学活动超越了娱乐与传播的层面,进入了思想启蒙的境界。当观众为姚瑶的命运叹息,为徐远宁的选择思考,他们实际上是在通过文学反思生活、观照自我。这种精神上的触动,正是文学“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具体体现,也是文学活动“不辜负文学”的终极证明。
支撑这个立体空间的,是多元的叙事体系。它打破了单一的“精英叙事”,构建起精英与大众、专业与业余、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叙事格局。文学巨匠的经典作品是“高峰”,青年爱好者的习作是“溪流”,两者共同汇成长江文学的洪流;专业作家的深度书写与普通大众的真情表达,都在这个舞台上获得尊重;传统的诗词朗诵与现代的音诗画演绎,都在服务于文学的核心。这种多元体系的构建,应答了“谁来写文学”“写出怎样的文学”的命题——文学应该是所有人的精神家园;优秀的文学作品,既可以是鸿篇巨制,也可以是短小篇章,关键在于是否有真诚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
这个立体空间与多元体系最终产生的,是“微光远照”的文学效果。它或许不能立刻催生伟大的作品,但能激发更多人对文学的热爱;它或许不能彻底改变文学的生态,但能为文学活动提供新的范式;它或许不能让每个人都成为作家,但能让每个人都感受到文学的力量。当观众走出礼堂,脑海中还回荡着长江的涛声与文学的诗句,心中还留存着角色的命运与人性的光辉,文学活动的使命便已完成。
2025年“湖北文学之夜”落幕了,但它留下的关于文学活动本质的深刻思考还在延续。从屈原行吟泽畔到当代文学之夜,长江与文学的故事已经延续千年。“湖北文学之夜”实质上是这个古老故事的续篇,它以“不辜负文学”为初心,以文学思维为内核,以舞台创新为载体,以多元形态为羽翼,成功构建起立体的表达空间与多元的叙事体系,为新时代文学活动的发展探索了全新的路径。这再次证明,文学活动不必困于传统的桎梏,也不必脱离文学的内核,更不必局限于小众的圈层,完全可以通过创新的形式获得青春的活力,通过多元的表达拓展传播的边界,通过沉浸式的体验走进大众的生活。
这,正是“湖北文学之夜”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启示。而在这条“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放歌”的道路上,更多承载不辜负文学初心的文学活动,一定能让文学的光芒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让长江的涛声与文学的吟唱永远回荡在历史的长河中。
来源:
长江文艺评论杂志社 作者:
李筠
发布时间:
2025-11-12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这一重要论述不仅适用于文学创作,更揭示了文学活动的核心使命——任何形式的文学传播都必须以文学表达为根基,否则便会沦为无魂之躯。2025年“湖北文学之夜”的成功,正在于其始终坚守“不辜负文学”的初心,通过文学思维的精准运用、叙事体系的全新构建、表达形态的多元创新,为文学活动如何实现文学价值、产生文学效果提供了富有启示性的样本。
一、在具象化的文学思维中,找寻长江叙事的精神锚点
长江作为自然存在,本是“逝者如斯夫”的时间载体,但在文学的观照下,它成为承载民族情感与文化记忆的精神符号。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行吟,到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怅望,从杜甫“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沉郁,到苏轼“大江东去”的豪迈,正是文学的持续书写,让长江获得了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湖北文学之夜”牢牢把握这一本质,以“长江和文学的故事”为核心线索,将自然之江升华为文学之江。舞台上讲述的青年作词家胡宏伟为长江创作歌词的故事,体现着这种文学塑造力的当代延续——当音符与文字碰撞,长江的浪花便有了旋律,涛声便有了诗意,这种创作过程的具象化呈现,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文学如何为自然赋予灵魂。
如果说胡宏伟的故事是文学与艺术的对话,那么青年文学爱好者的青春叙事则是文学与时代的共鸣。第二十二届新青年小说大赛中,湖北大学杨琴的《遇山》以辞职青年的旅途邂逅探讨现代焦虑,北京师范大学郑世琳的《蝴蝶的尖叫》用边境小镇的女性命运直面成长困境,这些作品通过舞台短剧和角色体验的形式被重新演绎,让青春的迷茫与坚守在长江的见证下获得了普遍意义。这种青春书写脱离了悬浮的抒情,展现出扎根现实的思考。“湖北文学之夜”将这些青春故事纳入长江叙事,使宏大意象与个体经验形成对话,让文学既见江河,更见人心。
文学的生命力不仅在于青春的表达,更在于对烟火人间的忠实记录。“荆山楚水•荆风楚韵——笔尖上的湖北”主题征文活动收到的1842篇来稿,如同为长江流域的生活景象绘制了细密的工笔画。活动从中选取优秀作品改编的《这方烟火》《巴东的冬天》《满江红》等节目,以情景演绎的方式,将文字中的市井百态、乡土风情转化为可感的舞台形象。这正是“湖北文学之夜”创意设计中可圈可点之处。整场活动旨在构建一场“江河底蕴—青春书写—沃土扎根—文脉传承”的沉浸式文学镜像,串联起长江的自然禀赋、荆楚的人文沃土和青年的文学力量,既展现湖北文学从江河中来、向时代中去的生长力,诠释文学不只是文字,更是青春与土地的共鸣、历史与未来的对话,由此让文学从书页走向舞台,激荡大众共情。当剧中人讲述着长江边的人间烟火,观众看到了具体的故事,更体会到文学“揭示人类命运、展现人性光辉”的本质力量。这种大众视角的叙事,让长江文学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而成为大众精神世界的镜像。
四重叙事中最具深意的,是文学薪火的传承脉络。活动下篇“星河弄潮”通过《追光》《代表作》等节目,以历代文学巨匠的经典文本为引,串联起新时代创作者的探索足迹。从屈原的《楚辞》到当代作家的现实书写,从古人的“独怆然而涕下”到今人的“为时代放歌”,这种跨越千年的对话,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的深刻论断。舞台上,献给长江的诗篇经由情境式演绎,文学传承便不再只是抽象的概念,而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精神接力。青春书写、大众视角与薪火传承的三重内核,在文学思维的熔铸下,让长江意象获得了鲜有的丰富性与层次感。
长久以来,文学活动常陷入“晚会化”的误区——主持人串联流程,嘉宾登台领奖,朗诵与歌舞点缀其间,形式大于内容,喧闹取代深刻。“湖北文学之夜”的突破性意义,在于它彻底颠覆了这种认知,将活动本身打造成一场运用舞台语言展开的全新文学书写,在叙事体系与美学表达上完成了对文学活动本体的重构。
这种重构首先体现为对传统叙事结构的打破。以往的文学晚会多采用“主持人—节目—颁奖”的线性模式,叙事权高度集中,观众始终处于被动接收的位置。而“湖北文学之夜”甚至取消了传统意义上活动主持人的设置,以“江天激浪”“沃土生华”“星河弄潮”三大篇章为骨架,将颁奖环节完全融入舞台叙事:当小说中的主人公在聚光灯下朗诵原文,获奖作者从观众席走上舞台与之相见,颁奖便不再是简单的仪式,而成为故事的延伸与文学的共鸣。
舞台语言的文学化运用,可以被看作是2025“湖北文学之夜”活动构建多元化文学叙事的核心密码。在当下文化艺术活动沉迷于声光电崇拜的浪潮中,“湖北文学之夜”却独辟蹊径,致力于让所有艺术手段都成为文学表达的延伸。序章《江河所赐》中,编钟古琴的旋律与古今长江文学名句交织,影像画面里的长江涛声与舞台上的舞蹈语汇呼应,形成“音诗画”的立体叙事——音乐不只是背景,还是文学情感的外化;舞蹈不止步于装饰,而在努力让文字意境具象呈现;灯光不仅是特效,更是思想脉络的指引。这种“节目为体、文学为魂”的创作理念,确保了所有艺术形式都服务于文学内核,正如鲁迅所言:“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从“湖北文学之夜”中,我们看到,只要技术与艺术都成为这束火光的载体,文学力量的释放就一定会实现最大化。
更具深意的是,这场舞台书写始终围绕着一系列根本性的文学命题展开:文学是什么?文学怎么写?文学为谁写?谁来写文学?写出怎样的文学?这些问题不通过说教提出,而是隐含在每一个节目、每一次叙事中。《破茧寻光》通过青年创作者的内心独白,回答了“谁来写文学”的问题——是那些扎根生活、心怀理想的青春力量;《这方烟火》用诗乐舞的形态,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市井生活场景,回应了“文学为谁写”的追问——为那些在时代中奔波的普通人;而两场文学赛事的作品展示,则以多元的题材与风格,用文学语言的无限可能性,诠释了“写出怎样的文学”的答案,这就是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真诚书写。这种将理论思考融入艺术呈现的方式,让活动超越了单纯的传播功能,成为一场大众参与的“文学沉思会”。
这场沉思最终指向文学是“人学”的本质。活动通过角色演绎、故事讲述等多种形式,践行着“让人情被看见、让人性发出光、让人的命运多样性更清晰更立体地走进人心”的文学追求。当《蝴蝶的尖叫》中的姚瑶挣脱偏见的桎梏,当《遇山》中的徐远宁在旅途中找到自我,观众看到的不仅是虚构的人物,更是现实中无数个体的缩影。这种对人性的深度开掘其实是在证明,文学活动不应是远离生活的阳春白雪,而应是也只能是与每个人的生命体验紧密相连的精神远征。它或许不能立刻改变什么,但能在人们心中种下文学的种子,让“人学”的光芒照亮生活的角落。
具体的创意设计自然助推了“湖北文学之夜”的成功,但这并不是构成其成功的唯一要件。在“湖北文学之夜”的实践中,探索并形成了文学活动有效叙事的三条核心规律——充分尊重现场体验、充分重视舞台语言、充分展示多元化形态。这三条规律支撑着“湖北文学之夜”获得成功的各种要件,它的背后,是对文学活动本质的深刻认知:它必须是“跟文学同步跳动”“跟文学共呼吸”“有自己独特表达规律”的精神存在。
充分尊重现场体验,是文学活动产生感染力的前提。文学的传播在任何时代都不会是单向的信息输送,而是创作者、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精神对话。“湖北文学之夜”从暖场专题片《长江:文学之河》开始,便致力于构建沉浸式的体验空间。影像中奔流的长江与现场的灯光效果交织,让观众仿佛置身江渚之上;演员的台词与背景音中的涛声呼应,形成听觉上的包围感;而当全场观众挥舞星光灯,与舞台上的朗诵者共同完成《长江之歌》的合唱时,个体的情感便汇聚成集体的共鸣,将现场体验升华为精神共振。这种体验的构建,本质上是对文学“对话性”的尊重。正如巴赫金所言,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的阅读中最终完成的,文学活动则为这种意义的生成提供了现场语境。在这里,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文学叙事的参与者与完成者。
充分重视舞台语言,是文学活动实现文学表达的关键。舞台语言与文学语言既有关联又有区别:文学语言是抽象的、间接的,依赖读者的想象;舞台语言是具象的、直接的,依赖感官的呈现。优秀的文学活动,必须实现两种语言的有机转化,而不是让前者被后者吞噬。“湖北文学之夜”的舞台语言运用,始终遵循“文学逻辑优先”的原则:音诗乐舞演绎青春故事时,舞蹈动作的设计就一定是源于文本中的情感节奏;情景短剧再现人间烟火时,台词改编就必须忠于原作的精神内核;声光电营造氛围时,光影的变化只能完全彻底地服务于文学意境的营造。这种转化不能被理解为简单的“翻译”,它属于既保留了文学的精神内核,又赋予了更具感染力表达形态的创造性“再书写”。
充分展示多元化形态,是文学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学的生命力在于其多元性,文学活动的生命力同样在于其形态的丰富性。“湖北文学之夜”以文学为核心,辐射出音乐、舞蹈、戏剧、影像等多种艺术形态,形成了“一体多元”的表达格局。这种多元化不是形式的堆砌,而是围绕文学主题的有机整合。上篇“江天激浪”以音诗乐舞为核心,彰显青春的蓬勃力量;中篇“沃土生华”以情景演绎为主,凸显文学的生活质感;下篇“星河弄潮”则融合多种形式,象征文脉的绵延不绝。每种形态都承担着特定的文学功能,共同构建起立体的叙事空间。这种多元化背后,是对“谁来写文学”“文学为谁写”等命题的回应——不同的艺术形态对应着不同的接收群体,年轻人或许更易被原创歌曲打动,年长的观众可能更偏爱诗词朗诵,而情景短剧则能吸引对故事感兴趣的普通大众。通过多元化的形态,文学活动打破了圈层的壁垒,让文学的光芒照进更广阔的人群。
这三条规律既独立发挥作用,又相互交织、协同共进,共同为文学活动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坚实支撑。现场体验为舞台语言和多元化形态提供了情感共鸣的基础,让观众更易沉浸于文学世界;舞台语言则是将现场体验和多元化形态进行有机串联的桥梁,通过生动的呈现,让观众深入理解文学内涵;多元化形态又进一步拓展了现场体验的维度和舞台语言的表达空间,使文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湖北文学之夜”所探索出的这三条叙事规律,为文学活动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这进一步表明,对文学活动主体性的坚守,就应该具体体现在不做文学的“附属品”,要做文学的“延伸体”;不满足于其他艺术形式的“载体”,要成为具有自身规律的“独立存在”。“湖北文学之夜”的开拓性意义也正在于此,它验证了文学活动完全可以有自己的叙事美学,完全可以通过创新的形式拓展文学表达的边界:当朗诵、演绎、歌舞都建立在文学叙事逻辑之上时,它们便不再是无关紧要的点缀,而成为文学表达的有机组成部分,充满了文学的力量。
视觉当道,快餐畅行,是当下文化场域里绕不开的现象。还有文学吗?文学在哪里?文学的入口在何方?这些问题看似是为文学鼓呼,但实质是一切文化艺术形式在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向大众提供通道的问题。
2025“湖北文学之夜”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整场活动精心挑选具有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作品,在70分钟的紧凑结构中一气呵成,没有喧嚣浮躁的表演和浅薄空洞的娱乐,有的只是对文学特征的虔诚致敬与深情演绎。从经典诗词的朗诵,到现代小说的片段演绎,再到文学主题的歌舞呈现,每一个环节都始终围绕文学特征展开,让人们真切感受到文学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这种对文学特征的精准把握与生动展现,为大众提供了一条清晰、便捷的走进文学的通道,让人们重新发现文学的魅力。
在对文学语言魅力的传递上,“湖北文学之夜”可谓匠心独运。无论是《遇山》中“晚霞果真如同绚丽的油画,在层层叠叠的低矮山间倾泻而下”的细腻描写,还是《雷公不打种竹郎》里“一株株幼笋,仿佛在瞬间爆发出了一股伟力,奋力拱开在泥土和腐叶下纠结交错的竹鞭”的生动刻画,都通过演员的深情诵读与舞台场景的巧妙变幻,让文字的质感与温度扑面而来。这种沉浸式的语言体验,打破了大众与文学语言之间的隔阂。这让人们意识到,文学语言永远不等于晦涩难懂的符号,而一定是能够精准捕捉生活、传递情感的鲜活载体。
对于文学情感共鸣的营造,“湖北文学之夜”更是找到了精准的切入点。展演作品既有青春题材中对迷茫与坚守的书写,也有现实题材里对生活烟火与人性光辉的描摹,都紧扣大众的情感需求。《巴东的冬天》中,游子归来后与奶奶围坐烤火炉烤洋芋的场景,唤起了无数人对家乡与亲情的眷恋;《蝴蝶的尖叫》里,姚瑶在偏见中挣扎、追寻自我的经历,让不少女性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些作品所传递的情感,不悬浮、不虚假,都是源于生活、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与大众之间搭建起了一座坚实的情感桥梁。这座桥梁,让大众在情感的共鸣中读懂文学,也让文学在情感的传递中走进更多人的心中。
注重对文学思想深度的挖掘与阐释,是“湖北文学之夜”展现文学特征的重要体现。整场活动通过深入作品内核,挖掘其中蕴含的对人生、对社会、对时代的思考。《羊杂碎》中“能让人喝饱了不骂娘的,就是英雄”所传递的朴素价值观,《满江红》里岳家拳传承所彰显的家国情怀,都得到了充分的呈现和升华,并引发观众的思考与共鸣。这种对文学思想深度的铺展,让走进文学通道的大众,能够在文学的世界里获得更多的精神滋养与思想启迪,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湖北文学之夜”以其对文学特征的精心展现,成功为大众搭建了走进文学的通道。它证明,在视觉文化与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文学活动完全可以坚守文学本质,以独特的方式吸引大众、感染大众,让文学重新成为大众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通道的搭建,不仅为湖北文学的传播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整个文学领域如何在新时代吸引大众、贴近大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
随着文学思维、舞台叙事与多元形态的融合,“湖北文学之夜”也为观众构建起了一个立体的表达空间与多元的叙事体系。这个空间是对物理意义剧场的突破,使之归于精神意义上的“长江文学坐标系”。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汇,个体与群体共鸣,文学与生活相融,文学活动的价值得到了终极实现。同时,这场文学活动也以青年学生、业余演员、文学作者、职业艺术工作者的共同参与,真正体现了新大众文艺实践的特征:打破了专业与业余的壁垒,让每一份创作热情都能找到释放的出口。青年学生用青涩却真挚的朗诵传递文学初心,业余演员以生活化的演绎让经典片段落地生根,文学作者借舞台叙事让文字突破纸页边界,职业艺术工作者则用专业功底为整体呈现保驾护航。由此人们看到,“湖北文学之夜”没有绝对的“主角”与“配角”,只有不同身份的参与者以文艺为纽带,共同完成了一场关于文学的集体创作。
这个立体空间是时间上的纵深。它以长江为轴,串联起从先秦到当代的文学脉络。暖场中《楚辞》的吟诵,是对文学源头的回望;中篇里市井故事的演绎,是对当下生活的记录;下篇中新时代代表作的展示,是对未来文学的期许。这种时间上的延伸,让观众清晰地看到文学如何“延续着中华文明的血脉,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特质”。当青年创作者站在老一辈作家的肩膀上,为长江写下新的诗篇,观众感受到的不仅是一场活动的精彩,更是文学“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这种时间维度的构建,对照了“文学如何绵延流传”的命题——它既需要对传统的敬畏,也需要对时代的回应,更需要对未来的开拓。
这个立体空间是广度上的扩展。它以湖北为原点,辐射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来自长江流域13个省(区、市)的作品,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学气息;“笔尖上的湖北”征文活动吸引全国创作者参与,让荆楚故事获得了普遍的意义;而舞台上的故事,从西南边境的小镇到湖北的巴东,从都市的职场到乡村的田野,展现了长江流域生活的多样图景。这种空间上的拓展,让长江文学不再是地域的局限,而是具有全国意义的精神符号。
这个立体空间是精神上的掘进。“湖北文学之夜”展示文学的美,更追问文学的真与善。它通过角色的命运,探讨“乡愁”“女性成长”等社会议题;通过现实的书写,回应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时代命题;通过传承的叙事,思考文学的使命与价值。这种精神上的开掘,让文学活动超越了娱乐与传播的层面,进入了思想启蒙的境界。当观众为姚瑶的命运叹息,为徐远宁的选择思考,他们实际上是在通过文学反思生活、观照自我。这种精神上的触动,正是文学“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具体体现,也是文学活动“不辜负文学”的终极证明。
支撑这个立体空间的,是多元的叙事体系。它打破了单一的“精英叙事”,构建起精英与大众、专业与业余、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叙事格局。文学巨匠的经典作品是“高峰”,青年爱好者的习作是“溪流”,两者共同汇成长江文学的洪流;专业作家的深度书写与普通大众的真情表达,都在这个舞台上获得尊重;传统的诗词朗诵与现代的音诗画演绎,都在服务于文学的核心。这种多元体系的构建,应答了“谁来写文学”“写出怎样的文学”的命题——文学应该是所有人的精神家园;优秀的文学作品,既可以是鸿篇巨制,也可以是短小篇章,关键在于是否有真诚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
这个立体空间与多元体系最终产生的,是“微光远照”的文学效果。它或许不能立刻催生伟大的作品,但能激发更多人对文学的热爱;它或许不能彻底改变文学的生态,但能为文学活动提供新的范式;它或许不能让每个人都成为作家,但能让每个人都感受到文学的力量。当观众走出礼堂,脑海中还回荡着长江的涛声与文学的诗句,心中还留存着角色的命运与人性的光辉,文学活动的使命便已完成。
2025年“湖北文学之夜”落幕了,但它留下的关于文学活动本质的深刻思考还在延续。从屈原行吟泽畔到当代文学之夜,长江与文学的故事已经延续千年。“湖北文学之夜”实质上是这个古老故事的续篇,它以“不辜负文学”为初心,以文学思维为内核,以舞台创新为载体,以多元形态为羽翼,成功构建起立体的表达空间与多元的叙事体系,为新时代文学活动的发展探索了全新的路径。这再次证明,文学活动不必困于传统的桎梏,也不必脱离文学的内核,更不必局限于小众的圈层,完全可以通过创新的形式获得青春的活力,通过多元的表达拓展传播的边界,通过沉浸式的体验走进大众的生活。
这,正是“湖北文学之夜”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启示。而在这条“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放歌”的道路上,更多承载不辜负文学初心的文学活动,一定能让文学的光芒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让长江的涛声与文学的吟唱永远回荡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