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网上笔会 > 原创散文

飞翔在县乡的抗疫天使

来源: 湖北作家网    发布时间: 2020-04-07    作者: 西域

  一

   没有蛋糕,没有烛光,也没有鲜花,2月10日,湖北省房县中医院内一科住院部护士长邓玉琴,就着一盒方便面过完了自己37岁的生日。

  从年前到现在,邓玉琴带领她的十个护士姐妹们坚守在抗疫一线已经整整20天了。这期间,大年三十,正月初一,她连续上了两天班。三十的团年饭,她像武汉那些战斗在一线的医务同行一样,吃了一碗方便面。她说,武汉医院的医生护士更苦,我们这儿也忙,但没有人家那么危险。

  其实,新冠疫情以来,湖北各地基层医院医务人员都面临着高度的岗位危险。

  1月30日开始,房县中医院按照县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将县人民医院设立为新冠肺炎感染病人集中治疗点。县中医院原则上不再接受新病人,主要接受从县医院转来的原住病人,包括一般发热和咳嗽症状的病人。其实即使这样也蕴藏着风险,这个时候不是病人主动说明,没有做CT和核酸试剂盒检查,很难区分一般发热和感染发热。从系统内部传来的消息,几家医院都出现了与武汉返乡人员有过接触的病人隐瞒接触史的情况,这不仅影响到临床治疗,也给医护带来带来巨大隐患。

  接到医院要求将内一科室开辟为普通发热病房的通知后,邓玉琴带领护士们迅速行动,加班加点将原科室的非发热病人转入其他科室,本病区设立隔离单间,防范于未然。同时医院下发了紧缺的防护服,邓玉琴到护理部软磨硬泡,才多领了3件,但还是不够。直至援助医疗物资运到后才暂时缓解了各临床科室防护物质紧缺,包括口罩的紧张的现状。

  每天,内一科十一个护士要分成三班,负责全科70个住院病人的治疗与护理。从执行入院医嘱开始到最后执行出院,一个病人平均要完成30多页的病历和每天二十多项的给氧、吸痰、测量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路、配药、输液、巡视、体温单、医嘱单、各种评估、记录、三查七对以及消毒杀灭,器械清洗、护理指导、健康教育和随时的急救等工作。光输液配药每天就要完成400多瓶的工作量,每个人的手上都留下了大大小小的被锡皮药盖划伤的痕迹。因为忙碌,护士们走路都是一路小跑“行如风”,邓玉琴常常为无法做到“走路轻、关门轻、说话轻、操作轻”的“四轻”护理要求而抱歉。

  排班也是头疼的问题。除了晚上要留2个夜班护士,另外一班需要四个,还有下夜班休息的护士,让同志们休息以补充体力是必须的。每个白班还要保障不少于5个护士,否则应付不过来。怎么排这个班?这让邓玉琴绞尽脑汁。

  作为一名科室护理工作的带头人,她要保证整个护理团队的运转,还要理解和照顾护士们的生活,化解和引导她们长期超负荷的工作运转带来的必然的厌倦与可能的抑郁。在新冠肺炎发生之前,科室有三个护士请假了,一个是长期病假,另外两个,一个待产,预产期还有半个月,一个刚生完小孩。这两名姐妹听说科室陡然增加了许多病人,主动给邓玉琴打来电话,要求上班,说做不了别的,哪怕加药也行。这让邓玉琴很为难,护士不够,急需人手,但这两位护士,一个马上要生了,一个生完小孩才满月也是客观现实。考虑到疫情与超负荷的工作量,她思忖再三,还是没批准她俩的上班要求。她觉得自己每天可以多干一点,是可以分担的。

  甄别住院病人里,是否有隐瞒了武汉返乡与密切接触史的存在,邓玉琴和她的姐妹们想到一个妙招,把县政府2月8日发布的《发热病人就诊奖励办法公告》搬出来,给所有病人念一遍,公告说,凡发热人员主动到县乡定点医院就诊的,奖励1000元。凡群众举报发热人员并查实的,每1例奖励举报人500元。主动就诊的发热人员就在就诊医院领取奖励。没想到当天下午就有两个打完针了的病人趁着无人的机会,找到邓玉琴,嚅嚅嗫嗫地“供出”了自己“可能”与武汉返乡人员有过接触的经历。

  邓玉琴又气又急,她压着怒火,赶快把这两个病人隔离到单间,而且他们同病室的病人也都住进了单间。好在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出现原发病症加重的情况。

  从1月29日起,邓玉琴就在网上报名参加医务人员志愿者行动:“我自愿赴武汉抗疫一线,坚决服从安排,不计报酬,不论生死!”,还向医院党委递交了请战书,但领导还未批复,疫情发展得如此迅猛,荆楚大地已经没有前方后方,每个医院都是一线。邓玉琴安心下来,投入一线工作。为减少后顾之忧,保证全身心的投入,年前邓玉琴就把读六年级的儿女送到了乡下外婆家。

  收治发热病人以来,许多医生护士都是有家不能回,考虑到家人的安全,医院在紧邻的宾馆里包租了房间,供发热病区的医生护士临时居住。在接到收治发热病人通知的当天,邓玉琴就收拾好换洗衣物,拖上箱子,住进了宾馆。半个月没有回家了,有时,晚上有空了,就连线一下在另外一个医院同样坚守在抗疫一线的丈夫,夫妇俩相互鼓励,又相互叮嘱:注意防护,时刻小心,有时还忍不住开个玩笑,发个段子,用幽默表达牵挂。但即使玩笑在这个时候也显得奢侈,两个人上班时间与休息时间常常对不上点。

  2月10日,农历正月十七是邓玉琴的生日,这一天忙碌中的她早已经忘了这事,直到下午休息吃饭时,翻开手机看到女儿发来的微信红包,她才想起今天是自己三十七岁的生日。

  同样在一千五百米直线距离的另一家医院忙碌的丈夫,也是从朋友圈里的祝福中,知道自己错过了妻子的生日祝福,于是抱歉地从微信中给妻子补发来了九朵玫瑰图片,并留言说,待到胜利的那一天,再给你补上生日蛋糕。

  晚上,丈夫收到迟来的回复——

  好!胜利见。

  

  大年初一晚上9点,城关镇卫生院院长郭春华从高速公路房县县城出口排查乘车返乡人员体温监测下班回到家。刚好,在乡下派出所连续奋战一周的丈夫也回来了,儿子戢添难得地露出了笑容。一家人正要补上迟到的团年饭时,郭春华的手机又响了。

  电话是县新型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打来的。电话里急切的声音说道——

  有四名与已确诊的新型肺炎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了的大学生,要及时找到,并送到统一指定的隔离地点。

  一会儿,镇政府也微信发来了四个学生的电话和大致地址。

  从大年三十晚零点全县开始封城,县城所有进出道路封闭。村与村、组与组之间交通全部隔断。从武汉返乡的人员一律到所属村镇卫生室、卫生院做体温检测。各乡镇、村居、单位分组划片联户落实排查责任。政府下发通知,号召老百姓积极反映和举报本地从武汉返乡过年的疑似感染者和未隔离的人员。但也有从武汉返乡的人员拒接配合,“逃城”甚至从隔离点逃跑的事时有发生。

  这是一项看似简单,而又不易完成的任务。

  已经是晚上十点了,岗位上的同志都在各自岗位坚守,换班的同志也刚交接,忙碌了一天也该休息一下。而且这次任务是与疑似感染的人接触,危险性陡然增高,任务派给谁?她都不忍心开口。

  这个念头略微一思索,她立刻解下围裙,向正盯着他点头的丈夫抱歉一笑,向儿子告别。出门,下楼,走到院子里回头,看见丈夫和儿子正从窗口向她凝望……

  五分钟后,她联系上副院长向斌和救护车司机雷明金,三人已经在医院集合完毕。经过必要的防护后,按照镇政府提供的电话,开始了查找。

  考虑到接触疑似感染者的这几位年轻人可能出现的拒绝、逃脱和反抗的行为。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和温和恰当的沟通,按照这个思路方法,一行三人首先找到了居住在瑞富小区的疑似感染者接触人程某。

  这是一个高高瘦瘦的理工生,与感染者是高中同学,五天前一起聚过会。听到郭春华的情况介绍后,很配合,电话里给父母隐瞒了实情,立即戴上口罩上了救护车。

  第二个接触人也找到了,居住在2公里外的另一个小区。是个女生,但当她得知自己与疑似感染者有过接触后,吓得大哭起来,并拒接转送。

  郭春华与向斌轮流从防控知识、隔离的必要性等给这个女大学生讲解,并承诺说医院每天会给她检查监测并做好全力治疗的准备,慢慢地,女孩开始平静下来,最后上了救护车。

  第三个接触人余某,也是个女生,电话打不通。

  根据镇政府提供的大概地址,余某居住在白土村,白土村虽然也归城关镇管辖,但地盘太大,有九个组,六千多人二千多户。车上两个同学也说不出一个具体的地方。

  咋办呢?!

  这时候下起了小雪,午夜12点了,温度进一步下降。进村的道路曲曲折折,有些地方还被封路堆着沙土和停着的车辆阻挡住了,车辆开不进去。

  考虑到深更半夜车上还有两个学生,郭春华叫司机打开空调,与两个学生坐在车上不要下来。自己和向斌两人顺着小雪铺满的村道,挨家挨户的开始了查找。

  因为封城闭路,不能串门聚会,许多人老早就睡觉了。考虑到过年的习俗,每敲一户的大门,他们都高声说一句“拜年”“拜年”,有时从屋子里会悠悠地回应一声“睡觉了,明儿再说”,这难免自己也感到滑稽。信息时代,政府的防疫通告到处可见,村民们也警惕着这两个半夜的“拜年人”。

  还好,老天不负有心人,“拜年”起到了意外的作用。

  在一户村民家里,他们打听到余某的地址,并找到了余某的家。

  余某一家人都在,郭春华向他们说明了情况。

  余家人很惊恐,余父用怀疑的神情看着这两个不速之客,毕竟是半夜上门。一家人跟着他们直到看到救护车,看到车里余某的同学,才放心下来,叮嘱余某上了车。

  还有最后一个居住在小区的李某。

  经过小区物业的帮助,第四个接触者李某也顺利地找到了。

  郭春华一行三人带着四位与感染确诊人密切接触者,冒着纷纷扬扬的雪花向隔离点驶去。

  学生们从来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车上两位女生一直烦躁不安。郭春华耐心地讲解着感染的防护,安慰着他们的情绪。从他们的交谈中了解到,除了他们这四人,那天在一起吃饭的还有居住在高碑的同学王某。

  这是一个新情况,但高碑差不多离县城十多里路远,而且指挥部的隔离清单上也没有这个人。郭春华敏锐地感觉到这条线索的重要性。需要隔离的人,一个都不能少。

  她当机立断,一方面给县疫情防控指挥部打电话汇报新发现的情况,一边叫司机调头,按照这位学生提供的地址和电话,去找这个新发现的第五个人。

  经过一番艰难查找,终于找到此人,并成功劝说他跟随大家一起去隔离点隔离。

  当救护车把5名与疑似感染人接触的学生送到隔离点返回时,已经是凌晨4点了,看着路边依然明亮的灯光,郭春华一行三人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等待她们的还有明天的战斗。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1号 湖北省作家协会 电话:027-68880685
Copyright @ 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www.hbzjw.org.cn
技术支持: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飞翔在县乡的抗疫天使

来源: 湖北作家网    作者: 西域
发布时间: 2020-04-07

  一

   没有蛋糕,没有烛光,也没有鲜花,2月10日,湖北省房县中医院内一科住院部护士长邓玉琴,就着一盒方便面过完了自己37岁的生日。

  从年前到现在,邓玉琴带领她的十个护士姐妹们坚守在抗疫一线已经整整20天了。这期间,大年三十,正月初一,她连续上了两天班。三十的团年饭,她像武汉那些战斗在一线的医务同行一样,吃了一碗方便面。她说,武汉医院的医生护士更苦,我们这儿也忙,但没有人家那么危险。

  其实,新冠疫情以来,湖北各地基层医院医务人员都面临着高度的岗位危险。

  1月30日开始,房县中医院按照县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将县人民医院设立为新冠肺炎感染病人集中治疗点。县中医院原则上不再接受新病人,主要接受从县医院转来的原住病人,包括一般发热和咳嗽症状的病人。其实即使这样也蕴藏着风险,这个时候不是病人主动说明,没有做CT和核酸试剂盒检查,很难区分一般发热和感染发热。从系统内部传来的消息,几家医院都出现了与武汉返乡人员有过接触的病人隐瞒接触史的情况,这不仅影响到临床治疗,也给医护带来带来巨大隐患。

  接到医院要求将内一科室开辟为普通发热病房的通知后,邓玉琴带领护士们迅速行动,加班加点将原科室的非发热病人转入其他科室,本病区设立隔离单间,防范于未然。同时医院下发了紧缺的防护服,邓玉琴到护理部软磨硬泡,才多领了3件,但还是不够。直至援助医疗物资运到后才暂时缓解了各临床科室防护物质紧缺,包括口罩的紧张的现状。

  每天,内一科十一个护士要分成三班,负责全科70个住院病人的治疗与护理。从执行入院医嘱开始到最后执行出院,一个病人平均要完成30多页的病历和每天二十多项的给氧、吸痰、测量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路、配药、输液、巡视、体温单、医嘱单、各种评估、记录、三查七对以及消毒杀灭,器械清洗、护理指导、健康教育和随时的急救等工作。光输液配药每天就要完成400多瓶的工作量,每个人的手上都留下了大大小小的被锡皮药盖划伤的痕迹。因为忙碌,护士们走路都是一路小跑“行如风”,邓玉琴常常为无法做到“走路轻、关门轻、说话轻、操作轻”的“四轻”护理要求而抱歉。

  排班也是头疼的问题。除了晚上要留2个夜班护士,另外一班需要四个,还有下夜班休息的护士,让同志们休息以补充体力是必须的。每个白班还要保障不少于5个护士,否则应付不过来。怎么排这个班?这让邓玉琴绞尽脑汁。

  作为一名科室护理工作的带头人,她要保证整个护理团队的运转,还要理解和照顾护士们的生活,化解和引导她们长期超负荷的工作运转带来的必然的厌倦与可能的抑郁。在新冠肺炎发生之前,科室有三个护士请假了,一个是长期病假,另外两个,一个待产,预产期还有半个月,一个刚生完小孩。这两名姐妹听说科室陡然增加了许多病人,主动给邓玉琴打来电话,要求上班,说做不了别的,哪怕加药也行。这让邓玉琴很为难,护士不够,急需人手,但这两位护士,一个马上要生了,一个生完小孩才满月也是客观现实。考虑到疫情与超负荷的工作量,她思忖再三,还是没批准她俩的上班要求。她觉得自己每天可以多干一点,是可以分担的。

  甄别住院病人里,是否有隐瞒了武汉返乡与密切接触史的存在,邓玉琴和她的姐妹们想到一个妙招,把县政府2月8日发布的《发热病人就诊奖励办法公告》搬出来,给所有病人念一遍,公告说,凡发热人员主动到县乡定点医院就诊的,奖励1000元。凡群众举报发热人员并查实的,每1例奖励举报人500元。主动就诊的发热人员就在就诊医院领取奖励。没想到当天下午就有两个打完针了的病人趁着无人的机会,找到邓玉琴,嚅嚅嗫嗫地“供出”了自己“可能”与武汉返乡人员有过接触的经历。

  邓玉琴又气又急,她压着怒火,赶快把这两个病人隔离到单间,而且他们同病室的病人也都住进了单间。好在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出现原发病症加重的情况。

  从1月29日起,邓玉琴就在网上报名参加医务人员志愿者行动:“我自愿赴武汉抗疫一线,坚决服从安排,不计报酬,不论生死!”,还向医院党委递交了请战书,但领导还未批复,疫情发展得如此迅猛,荆楚大地已经没有前方后方,每个医院都是一线。邓玉琴安心下来,投入一线工作。为减少后顾之忧,保证全身心的投入,年前邓玉琴就把读六年级的儿女送到了乡下外婆家。

  收治发热病人以来,许多医生护士都是有家不能回,考虑到家人的安全,医院在紧邻的宾馆里包租了房间,供发热病区的医生护士临时居住。在接到收治发热病人通知的当天,邓玉琴就收拾好换洗衣物,拖上箱子,住进了宾馆。半个月没有回家了,有时,晚上有空了,就连线一下在另外一个医院同样坚守在抗疫一线的丈夫,夫妇俩相互鼓励,又相互叮嘱:注意防护,时刻小心,有时还忍不住开个玩笑,发个段子,用幽默表达牵挂。但即使玩笑在这个时候也显得奢侈,两个人上班时间与休息时间常常对不上点。

  2月10日,农历正月十七是邓玉琴的生日,这一天忙碌中的她早已经忘了这事,直到下午休息吃饭时,翻开手机看到女儿发来的微信红包,她才想起今天是自己三十七岁的生日。

  同样在一千五百米直线距离的另一家医院忙碌的丈夫,也是从朋友圈里的祝福中,知道自己错过了妻子的生日祝福,于是抱歉地从微信中给妻子补发来了九朵玫瑰图片,并留言说,待到胜利的那一天,再给你补上生日蛋糕。

  晚上,丈夫收到迟来的回复——

  好!胜利见。

  

  大年初一晚上9点,城关镇卫生院院长郭春华从高速公路房县县城出口排查乘车返乡人员体温监测下班回到家。刚好,在乡下派出所连续奋战一周的丈夫也回来了,儿子戢添难得地露出了笑容。一家人正要补上迟到的团年饭时,郭春华的手机又响了。

  电话是县新型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打来的。电话里急切的声音说道——

  有四名与已确诊的新型肺炎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了的大学生,要及时找到,并送到统一指定的隔离地点。

  一会儿,镇政府也微信发来了四个学生的电话和大致地址。

  从大年三十晚零点全县开始封城,县城所有进出道路封闭。村与村、组与组之间交通全部隔断。从武汉返乡的人员一律到所属村镇卫生室、卫生院做体温检测。各乡镇、村居、单位分组划片联户落实排查责任。政府下发通知,号召老百姓积极反映和举报本地从武汉返乡过年的疑似感染者和未隔离的人员。但也有从武汉返乡的人员拒接配合,“逃城”甚至从隔离点逃跑的事时有发生。

  这是一项看似简单,而又不易完成的任务。

  已经是晚上十点了,岗位上的同志都在各自岗位坚守,换班的同志也刚交接,忙碌了一天也该休息一下。而且这次任务是与疑似感染的人接触,危险性陡然增高,任务派给谁?她都不忍心开口。

  这个念头略微一思索,她立刻解下围裙,向正盯着他点头的丈夫抱歉一笑,向儿子告别。出门,下楼,走到院子里回头,看见丈夫和儿子正从窗口向她凝望……

  五分钟后,她联系上副院长向斌和救护车司机雷明金,三人已经在医院集合完毕。经过必要的防护后,按照镇政府提供的电话,开始了查找。

  考虑到接触疑似感染者的这几位年轻人可能出现的拒绝、逃脱和反抗的行为。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和温和恰当的沟通,按照这个思路方法,一行三人首先找到了居住在瑞富小区的疑似感染者接触人程某。

  这是一个高高瘦瘦的理工生,与感染者是高中同学,五天前一起聚过会。听到郭春华的情况介绍后,很配合,电话里给父母隐瞒了实情,立即戴上口罩上了救护车。

  第二个接触人也找到了,居住在2公里外的另一个小区。是个女生,但当她得知自己与疑似感染者有过接触后,吓得大哭起来,并拒接转送。

  郭春华与向斌轮流从防控知识、隔离的必要性等给这个女大学生讲解,并承诺说医院每天会给她检查监测并做好全力治疗的准备,慢慢地,女孩开始平静下来,最后上了救护车。

  第三个接触人余某,也是个女生,电话打不通。

  根据镇政府提供的大概地址,余某居住在白土村,白土村虽然也归城关镇管辖,但地盘太大,有九个组,六千多人二千多户。车上两个同学也说不出一个具体的地方。

  咋办呢?!

  这时候下起了小雪,午夜12点了,温度进一步下降。进村的道路曲曲折折,有些地方还被封路堆着沙土和停着的车辆阻挡住了,车辆开不进去。

  考虑到深更半夜车上还有两个学生,郭春华叫司机打开空调,与两个学生坐在车上不要下来。自己和向斌两人顺着小雪铺满的村道,挨家挨户的开始了查找。

  因为封城闭路,不能串门聚会,许多人老早就睡觉了。考虑到过年的习俗,每敲一户的大门,他们都高声说一句“拜年”“拜年”,有时从屋子里会悠悠地回应一声“睡觉了,明儿再说”,这难免自己也感到滑稽。信息时代,政府的防疫通告到处可见,村民们也警惕着这两个半夜的“拜年人”。

  还好,老天不负有心人,“拜年”起到了意外的作用。

  在一户村民家里,他们打听到余某的地址,并找到了余某的家。

  余某一家人都在,郭春华向他们说明了情况。

  余家人很惊恐,余父用怀疑的神情看着这两个不速之客,毕竟是半夜上门。一家人跟着他们直到看到救护车,看到车里余某的同学,才放心下来,叮嘱余某上了车。

  还有最后一个居住在小区的李某。

  经过小区物业的帮助,第四个接触者李某也顺利地找到了。

  郭春华一行三人带着四位与感染确诊人密切接触者,冒着纷纷扬扬的雪花向隔离点驶去。

  学生们从来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车上两位女生一直烦躁不安。郭春华耐心地讲解着感染的防护,安慰着他们的情绪。从他们的交谈中了解到,除了他们这四人,那天在一起吃饭的还有居住在高碑的同学王某。

  这是一个新情况,但高碑差不多离县城十多里路远,而且指挥部的隔离清单上也没有这个人。郭春华敏锐地感觉到这条线索的重要性。需要隔离的人,一个都不能少。

  她当机立断,一方面给县疫情防控指挥部打电话汇报新发现的情况,一边叫司机调头,按照这位学生提供的地址和电话,去找这个新发现的第五个人。

  经过一番艰难查找,终于找到此人,并成功劝说他跟随大家一起去隔离点隔离。

  当救护车把5名与疑似感染人接触的学生送到隔离点返回时,已经是凌晨4点了,看着路边依然明亮的灯光,郭春华一行三人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等待她们的还有明天的战斗。

通知公告 动态信息 市州文讯 作品研讨 书评序跋 新书看台 专题专栏 湖北作协
Copynight@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技术支持:荆楚网(湖北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