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湖北作家网 发布时间: 2020-01-10 作者: 夷陵老彭
家乡曾家湾有一个特别温暖的习俗,叫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意思是说,腊月三十的火要红红旺旺,正月十五的灯要热热闹闹,这样,一切美好的心愿都能如愿,带来吉祥、幸福、平安、发财。
腊月三十的年味最浓,一年的收成,一切珍馐美味都要展现。这天,整个曾家湾炊烟袅绕,雾幛朦胧,空气中弥漫各种过年的香甜味道。这香甜味道的制造者是当家的女人们,什么米豆腐,鱼肉糕,打拔糖,甜醪糟,糯汤圆,大元宵……应有尽有。
各家有各家的忙年,无论是家道富有,还是相对贫寒,都少不了煮猪头、蒸扣肉、煨蹄膀,这已成为家乡年的一种传承。
三十的火是从煮猪头开始的。
天空朦朦亮,母亲第一个起床了。第一件事是把猪头架上火。煮猪头是在土灶台上用大锅大灶煮的,烧的柴禾也是栎柴,除了栎柴无好火嘛。猪头是腊月间杀年猪时留下的,一个猪尾巴也栓在一起,叫做有头有尾,善始善终。猪头经过腌制和烟熏后,一直挂在火垄屋上,专门为腊月三十而备。当洗掉灰尘和烟迹,金黄色的腊猪头就下锅了。
灶火旺旺,滚水从猪头间发出“咕咚咕咚”的响声,猪头肉的香气就升腾起来,其实煮猪头是不需要放任何佐料的,原来腌制时放过盐、橙子皮、桂皮、花椒等,加上纯正的黑土猪优质猪肉,一煮就香。开始用大火煮,然后用文火熬。拆猪头,是孩子们最欢呼雀跃的时刻,看着热气腾腾的猪头肉,闻着诱人的肉香,巴不得直接用手抓。这时母亲带着满脸的微笑一边拆猪头,一边拉拆一小块肉,喂给我们直接吃。原来母亲是从猪脑壳缝里拆下来的肉,叫核桃肉。还有一个煮熟的猪尾巴,也是我们的专有享受,母亲说,吃了猪尾巴不流鼻涕。猪头肉拆完后,我们会把猪牙巴骨拿来当手枪玩,也因此而疯狂一阵子。猪头肉可以做很多菜,什么顺风(猪耳)、拱嘴(猪嘴)、钻头(猪舌)都可以上正席。除了团年,正月间招待客人就是一道主菜了。此外,煨蹄膀,扣肉和粉蒸肉也是过年必须准备的大菜。
现在回想起来,那核桃肉和猪尾巴,好吃得不能言表,油油的、咸咸的、香香的,当享受那种有筋斗、有扯劲、满手满嘴的油光时,我想这就是年。
腊月三十最讲究内容和形式的,是团年饭。其实团年饭不再是美食美味,她已成为一种仪式,家的温暖,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已成为一种呈现,一年的辛勤和收获,红红火火,年年有余;已成为一种期许,祈求新年风调雨顺,家富安康。
最能体现腊月三十火概念的,是一家人围着火垄守岁。燃烧的火叫年火,火垄就是围聚的中心,火垄的火就是一种图腾,越大越好,越旺越好。用什么来承担年火的燃料,父亲总是把最大的一个树兜子留下来,因为火既要旺又要一夜熄不得。有道是,三十一个大兜子,来年一个大猪子。
大火熊熊,即使大雪纷飞,也烤得流汗。这时,小孩子们脱个精光,大人们为他们大洗特洗了,洗掉一年的晦气和污垢。然后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蹾上妈妈纳的千层底布鞋,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
大人们喝的罐罐茶,总是浓浓的、酽酽的,加上团年饭的高度白酒反应,显得兴奋。这时,长辈们会说,大家辛苦了,儿子儿媳辛苦了,孙子孙女听话了,学习进步了。晚辈们也会对爷爷婆婆,爸爸妈妈说些好听的话,一家人其乐融融。一年的烦恼,辛酸,纠结,都随着年的过去而灰飞烟灭。当然,长辈们给小的晚辈们发红包是少不了的。
父亲借着酒劲大声唱《打硪歌》:吆也儿嚯呀----嚯里嚯嚯也-----把那石磙哎抬起来,哎嗨哎嗨哟哟,个个力气大如牛啦,哎嗨哎哟嚯哟——祖母也没有丝毫睡意,她会讲几个故事,说几个童谣,打几个哑谜子。祖母的谜语也富有生活气息,有打动物的:一把刀,满湖漂,有眼睛,无眉毛(鱼)。有打植物的:青布面子,白布里子,一串扣子,扣下底子(竹子)。有打劳动生产的:上面也是岩,下面也是岩,半岩里飞出雪花来(推磨)。
年火就在一家老少的守岁中燃烧着,一直到新年的鞭炮声。但树兜子还有一半,火还是那么旺。
如果说腊月三十的火,是一家乡人的团圆,是年火,那么正月十五的灯,则体现的是一种闹,是社火。
红灯笼是正月十五的主打元素。这天,人们抓住年的尾巴,家家户户挂上用蔑片做的骨架、把窗户纸染成红色糊成的灯笼,挂在大门外。讲究的人家还挂成一排。大瓦房泥巴墙挂上红灯笼,使年味更添浓郁。
彩莲船、舞狮子、玩龙灯、一年一度地出现在村广场上。虾子灯、鲤鱼灯,一闪一闪的蚌壳精也赶来揍热闹,当配角。只见彩莲船中间坐着一位“新姑娘”,随着急切的锣鼓家业声声,这时,一个满脸涂着油彩的“非男非女”,右手一根撑杆,左手一把芭蕉扇粉墨登场来,边唱边撩新娘子:彩莲船啊,哟哟,两头翘啊,呀嚯嗨。妹坐中间,呀儿哟,哥哥牵哪,划着。庆丰年啊,呀嚯嗨,盛世农村哪,呀儿哟。
几乎所有的村民都会去看热闹,农村也就成了欢乐的海洋。
舞狮子往往把社火推向高潮,因为那是力量的表现,民间艺术的精粹。我家乡有个杨老的舞狮子班子,相传于清道光年间,可以玩八张方桌搭一张翻天云(最后一张桌子翻置四脚朝云),九张方桌是逐级往上码的,每一张桌子的四个脚没有任何绑缚,仅用火纸作垫,以防打滑。那高度就有上十米,人在上面稍有闪失,后果不堪设想。只见那两个玩狮子中年汉子上下自如,爬上翻天云时,人们都屏住呼吸,鸦雀无声,当他们四个脚和桌子的四个脚对接在一起,还挪动脚步,抬脚向四方敬礼,观看的人们才醒来,连声说,好,好,报以热烈的掌声。
彩莲船、舞狮子也会为一家一户送恭喜。一路走一路敲起锣鼓家业,叮叮哐哐声和唢呐声就飘向村庄上空。当到了我家门口时,父亲就燃放了早已准备的鞭炮,霹雳啪啦,霹雳啪啦响个不停,狮子踏着鞭炮舞起来,向大门点头作揖,恭喜发财。锣鼓阵阵,歌唱声声,彩莲船就在稻场上划起来,来回打转。撑篙的人扯起喉咙:彭家的屋脊,哟哟,两头翘啊,呀嚯嗨,一头富贵,呀儿哟,一头勤劳,划着。种粮米贵,哟哟,种菜菜俏,呀嚯嗨,越有饭吃,呀儿哟,越有酒淘啊,划着。母亲一高兴,就送去一条大公鸡牌香烟。
正月十五演社戏、闹社火,现在看来是一种文化,一种习俗,一种生活,但它的由来却是人们为了生存。相传,很早以前,经常有野兽猛禽出来吃人,特别是进入寒冷冬季逢年过节的时候。为此,人们就凑在一起想办法,发现野兽也有强弱之分,只要狮子、老虎,豹子一吼,别的野兽就吓得四处乱跑。凤凰一叫,所有的鸟就魂魄失落。于是,人们就开始模仿狮子的吼声造了一个锣,模仿老虎的啸声造了一个镲,模仿豹子的叫声造了一个鼓,模仿凤凰的鸣声造了一个唢呐。每当逢年过节,人们就拿出锣、镲、鼓、唢呐来,一直闹到天亮。飞禽走兽远远一听,认为自己又闯入了狮子、老虎、豹子和风凰的地盘,吓得狼狈逃窜。
如今人们不必再畏惧野兽猛禽了,但锣鼓家业、舞狮子、彩莲船,一直传承下来。
正月十五也少不了玩龙灯。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用舞龙祈祷神龙的保佑,求得风调雨顺,四季丰收。玩龙灯的主要道具是“龙”。龙用草、竹、木、纸、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一节一人,用木棍高高地举起。
家乡多以九节龙为主,花样技巧独特:蛟龙漫游、龙头钻裆子(穿花)、龙摆尾和蛇退皮等。不论表演那种花样动作,表演者都得用碎步起跑,然后是舞龙头者追逐着前面一人举起的红色宝珠,飞腾跳跃,左摆右摇,煞是好看。
正月十五吃毛狗团子赶毛狗,也和闹社火传说有关。每年冬天,山里野狼、野狗接近村寨,危害人畜,正月十五这天,家家户户燃青竹,烧柞树叶,放鞭炮,敲锣鼓,把野狼野狗往大山里赶。赶毛狗就是赶狐狸。赶毛狗是要带干粮的,用糯米粉,包上腊肉和盐菜等做出团子,蒸熟晾凉作为一种干粮带在身上,可以烧可以蒸,出门赶毛狗,不论走多远赶几天就不怕饿了。这个团子就叫毛狗团子,后来也有叫成毛果团子的。现在赶毛狗已不复存在,但毛狗团子还能吃到,但吃来吃去,总吃不回习俗的味道了。
正月十五过后,年就算过完了。家乡的人们又投向了田野,为下一年的更红旺的火和更热闹的灯准备着,劳动着。
来源:
          湖北作家网    作者:
          夷陵老彭
发布时间:
          2020-01-10
        
家乡曾家湾有一个特别温暖的习俗,叫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意思是说,腊月三十的火要红红旺旺,正月十五的灯要热热闹闹,这样,一切美好的心愿都能如愿,带来吉祥、幸福、平安、发财。
腊月三十的年味最浓,一年的收成,一切珍馐美味都要展现。这天,整个曾家湾炊烟袅绕,雾幛朦胧,空气中弥漫各种过年的香甜味道。这香甜味道的制造者是当家的女人们,什么米豆腐,鱼肉糕,打拔糖,甜醪糟,糯汤圆,大元宵……应有尽有。
各家有各家的忙年,无论是家道富有,还是相对贫寒,都少不了煮猪头、蒸扣肉、煨蹄膀,这已成为家乡年的一种传承。
三十的火是从煮猪头开始的。
天空朦朦亮,母亲第一个起床了。第一件事是把猪头架上火。煮猪头是在土灶台上用大锅大灶煮的,烧的柴禾也是栎柴,除了栎柴无好火嘛。猪头是腊月间杀年猪时留下的,一个猪尾巴也栓在一起,叫做有头有尾,善始善终。猪头经过腌制和烟熏后,一直挂在火垄屋上,专门为腊月三十而备。当洗掉灰尘和烟迹,金黄色的腊猪头就下锅了。
灶火旺旺,滚水从猪头间发出“咕咚咕咚”的响声,猪头肉的香气就升腾起来,其实煮猪头是不需要放任何佐料的,原来腌制时放过盐、橙子皮、桂皮、花椒等,加上纯正的黑土猪优质猪肉,一煮就香。开始用大火煮,然后用文火熬。拆猪头,是孩子们最欢呼雀跃的时刻,看着热气腾腾的猪头肉,闻着诱人的肉香,巴不得直接用手抓。这时母亲带着满脸的微笑一边拆猪头,一边拉拆一小块肉,喂给我们直接吃。原来母亲是从猪脑壳缝里拆下来的肉,叫核桃肉。还有一个煮熟的猪尾巴,也是我们的专有享受,母亲说,吃了猪尾巴不流鼻涕。猪头肉拆完后,我们会把猪牙巴骨拿来当手枪玩,也因此而疯狂一阵子。猪头肉可以做很多菜,什么顺风(猪耳)、拱嘴(猪嘴)、钻头(猪舌)都可以上正席。除了团年,正月间招待客人就是一道主菜了。此外,煨蹄膀,扣肉和粉蒸肉也是过年必须准备的大菜。
现在回想起来,那核桃肉和猪尾巴,好吃得不能言表,油油的、咸咸的、香香的,当享受那种有筋斗、有扯劲、满手满嘴的油光时,我想这就是年。
腊月三十最讲究内容和形式的,是团年饭。其实团年饭不再是美食美味,她已成为一种仪式,家的温暖,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已成为一种呈现,一年的辛勤和收获,红红火火,年年有余;已成为一种期许,祈求新年风调雨顺,家富安康。
最能体现腊月三十火概念的,是一家人围着火垄守岁。燃烧的火叫年火,火垄就是围聚的中心,火垄的火就是一种图腾,越大越好,越旺越好。用什么来承担年火的燃料,父亲总是把最大的一个树兜子留下来,因为火既要旺又要一夜熄不得。有道是,三十一个大兜子,来年一个大猪子。
大火熊熊,即使大雪纷飞,也烤得流汗。这时,小孩子们脱个精光,大人们为他们大洗特洗了,洗掉一年的晦气和污垢。然后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蹾上妈妈纳的千层底布鞋,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
大人们喝的罐罐茶,总是浓浓的、酽酽的,加上团年饭的高度白酒反应,显得兴奋。这时,长辈们会说,大家辛苦了,儿子儿媳辛苦了,孙子孙女听话了,学习进步了。晚辈们也会对爷爷婆婆,爸爸妈妈说些好听的话,一家人其乐融融。一年的烦恼,辛酸,纠结,都随着年的过去而灰飞烟灭。当然,长辈们给小的晚辈们发红包是少不了的。
父亲借着酒劲大声唱《打硪歌》:吆也儿嚯呀----嚯里嚯嚯也-----把那石磙哎抬起来,哎嗨哎嗨哟哟,个个力气大如牛啦,哎嗨哎哟嚯哟——祖母也没有丝毫睡意,她会讲几个故事,说几个童谣,打几个哑谜子。祖母的谜语也富有生活气息,有打动物的:一把刀,满湖漂,有眼睛,无眉毛(鱼)。有打植物的:青布面子,白布里子,一串扣子,扣下底子(竹子)。有打劳动生产的:上面也是岩,下面也是岩,半岩里飞出雪花来(推磨)。
年火就在一家老少的守岁中燃烧着,一直到新年的鞭炮声。但树兜子还有一半,火还是那么旺。
如果说腊月三十的火,是一家乡人的团圆,是年火,那么正月十五的灯,则体现的是一种闹,是社火。
红灯笼是正月十五的主打元素。这天,人们抓住年的尾巴,家家户户挂上用蔑片做的骨架、把窗户纸染成红色糊成的灯笼,挂在大门外。讲究的人家还挂成一排。大瓦房泥巴墙挂上红灯笼,使年味更添浓郁。
彩莲船、舞狮子、玩龙灯、一年一度地出现在村广场上。虾子灯、鲤鱼灯,一闪一闪的蚌壳精也赶来揍热闹,当配角。只见彩莲船中间坐着一位“新姑娘”,随着急切的锣鼓家业声声,这时,一个满脸涂着油彩的“非男非女”,右手一根撑杆,左手一把芭蕉扇粉墨登场来,边唱边撩新娘子:彩莲船啊,哟哟,两头翘啊,呀嚯嗨。妹坐中间,呀儿哟,哥哥牵哪,划着。庆丰年啊,呀嚯嗨,盛世农村哪,呀儿哟。
几乎所有的村民都会去看热闹,农村也就成了欢乐的海洋。
舞狮子往往把社火推向高潮,因为那是力量的表现,民间艺术的精粹。我家乡有个杨老的舞狮子班子,相传于清道光年间,可以玩八张方桌搭一张翻天云(最后一张桌子翻置四脚朝云),九张方桌是逐级往上码的,每一张桌子的四个脚没有任何绑缚,仅用火纸作垫,以防打滑。那高度就有上十米,人在上面稍有闪失,后果不堪设想。只见那两个玩狮子中年汉子上下自如,爬上翻天云时,人们都屏住呼吸,鸦雀无声,当他们四个脚和桌子的四个脚对接在一起,还挪动脚步,抬脚向四方敬礼,观看的人们才醒来,连声说,好,好,报以热烈的掌声。
彩莲船、舞狮子也会为一家一户送恭喜。一路走一路敲起锣鼓家业,叮叮哐哐声和唢呐声就飘向村庄上空。当到了我家门口时,父亲就燃放了早已准备的鞭炮,霹雳啪啦,霹雳啪啦响个不停,狮子踏着鞭炮舞起来,向大门点头作揖,恭喜发财。锣鼓阵阵,歌唱声声,彩莲船就在稻场上划起来,来回打转。撑篙的人扯起喉咙:彭家的屋脊,哟哟,两头翘啊,呀嚯嗨,一头富贵,呀儿哟,一头勤劳,划着。种粮米贵,哟哟,种菜菜俏,呀嚯嗨,越有饭吃,呀儿哟,越有酒淘啊,划着。母亲一高兴,就送去一条大公鸡牌香烟。
正月十五演社戏、闹社火,现在看来是一种文化,一种习俗,一种生活,但它的由来却是人们为了生存。相传,很早以前,经常有野兽猛禽出来吃人,特别是进入寒冷冬季逢年过节的时候。为此,人们就凑在一起想办法,发现野兽也有强弱之分,只要狮子、老虎,豹子一吼,别的野兽就吓得四处乱跑。凤凰一叫,所有的鸟就魂魄失落。于是,人们就开始模仿狮子的吼声造了一个锣,模仿老虎的啸声造了一个镲,模仿豹子的叫声造了一个鼓,模仿凤凰的鸣声造了一个唢呐。每当逢年过节,人们就拿出锣、镲、鼓、唢呐来,一直闹到天亮。飞禽走兽远远一听,认为自己又闯入了狮子、老虎、豹子和风凰的地盘,吓得狼狈逃窜。
如今人们不必再畏惧野兽猛禽了,但锣鼓家业、舞狮子、彩莲船,一直传承下来。
正月十五也少不了玩龙灯。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用舞龙祈祷神龙的保佑,求得风调雨顺,四季丰收。玩龙灯的主要道具是“龙”。龙用草、竹、木、纸、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一节一人,用木棍高高地举起。
家乡多以九节龙为主,花样技巧独特:蛟龙漫游、龙头钻裆子(穿花)、龙摆尾和蛇退皮等。不论表演那种花样动作,表演者都得用碎步起跑,然后是舞龙头者追逐着前面一人举起的红色宝珠,飞腾跳跃,左摆右摇,煞是好看。
正月十五吃毛狗团子赶毛狗,也和闹社火传说有关。每年冬天,山里野狼、野狗接近村寨,危害人畜,正月十五这天,家家户户燃青竹,烧柞树叶,放鞭炮,敲锣鼓,把野狼野狗往大山里赶。赶毛狗就是赶狐狸。赶毛狗是要带干粮的,用糯米粉,包上腊肉和盐菜等做出团子,蒸熟晾凉作为一种干粮带在身上,可以烧可以蒸,出门赶毛狗,不论走多远赶几天就不怕饿了。这个团子就叫毛狗团子,后来也有叫成毛果团子的。现在赶毛狗已不复存在,但毛狗团子还能吃到,但吃来吃去,总吃不回习俗的味道了。
正月十五过后,年就算过完了。家乡的人们又投向了田野,为下一年的更红旺的火和更热闹的灯准备着,劳动着。
